2003年下半年以来,江苏共有7名县(市、区)长及近百名部门和乡镇行政"一把手"通过公推公选、多轮票决的方式走上领导岗位。公推公选的程序是:发布公告--报名及资格审查--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和民意测验--党委全委会差额票决考察人选--党委常委会差额票决提名人选--决定任免。这种"选官"试验在领导干部选拔机制上做出的新探索,一开始就受到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记者近日深入经过公推公选产生"一把手"的县市回访,看到这一全新的干部选拔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认同。他们认为,用"票箱子"挑选"一把手",在产生领导干部的环节上,依靠操作性较强的制度规范选拔行为,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的发生,扫除官场"潜规则"。
“比以往更有‘向下'的冲动”
已经上任半年的徐州市沛县县长孟铁林,在公推公选中,差不多五轮都是以第一名的身份胜出。他说,走上新的领导岗位以后,他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环境确实发生了变化。孟铁林坦言,虽然他一贯坚持的做人原则,并没有因为选拔干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但是作为官员,以往身上多少也沾染的一些官场习气,5个月来正在发生改变。干部中还存在"下不去"的问题,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疏通关系、考虑上级对自己的看法和琢磨自己怎么才能被提拔上。孟庆林说:我寻思,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少了老百姓的那一票。现在我在县长岗位上,比以前在其他岗位时"向下"的冲动更加强烈。说句实在话,要不是开会出差,我愿意多泡在基层。
今年1月,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任命通过公推公选上来的李侃桢担任雨花台区人民政府区长。李侃桢感到公推公选给自己带来更多是责任。李侃桢认为,长期以来,"一把手"的责权统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定程度上存在"抓权力"重于"担责任"的偏向。他作为公推公选产生的区长,首先感受到的是责任。李侃桢说,群众选我是希望我能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多得实惠;同时,作为公推公选的践行者,我干得好坏,直接关乎大家对这项干部选拔制度的评价和态度,哪怕是我个人小节上的瑕疵,也会影响整个选拔制度的声誉。这双重责任,十分重大。
一些没有参加公推公选的干部也认为,新的选人方式的确能给人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力,做官的想法弱了,做事的愿望反而强了。不过,他们坦言虽然公推干部深入基层的愿望很强烈,但在一些地区,他们与其他干部同样都会面临文山会海、迎来送往的困扰,只有真正落实中央求真务实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些公推干部做事的积极性。
“学会了算廉政账”
已经50出头的原南京市人防办书记徐和宁,通过公推公选被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任命为市粮食局局长。他表示自己在这个年龄出任部门的"一把手",并没有多少官位诉求,只是希望自己能实实在在做些事。徐和宁对记者说,公推公选把能人选任到合适的岗位,能人就成了公众人物,就越要在廉政建设上自警自醒,"我要廉洁"的愿望就强烈得多。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廉政帐:自己还有10年干头,每年收入5万元,退休的时候就有50万,花销按一半算,应该还有25万,而且这10年,坐车由单位派,房子已经享受了房改待遇,看病有医疗保险。就算自己退休后能再活20年,也吃喝无忧而且活得坦坦荡荡。然而如果在这个位子上贪个10万、8万的,查出来之前,担惊受怕,日子过得没质量,一旦查出来,这一切保障全没了。这个账一定要算清楚。
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奇正在和同事研究制定对公推公选上岗半年的领导干部的民意测评方案。王奇对记者说,我们曾经几次回访实施公推公选政府"一把手"的一些地区,从干群的反映判断,这种新的领导干部选拔制度得到了认同,并给当地的干群关系、干部与干部关系、干部与组织关系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实践表明,用科学的制度选人,按民主的程序选人,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相信群众的鉴别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公推公选领导干部自去年实施以来,江苏省已经有许多地区开始采用这种办法,在更大范围内公推公选政府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一些省辖市的主要领导甚至表示,除了复杂的单位、特殊的岗位、急用的职务三种情况外,原则上政府和部门的正职都要通过公推公选产生,把用人权更好地还给制度、还给程序。最近刚刚上任的南京市政府秘书长也是通过这种选拔方式在32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
徐州市在公推公选完沛县县长之后,又拿出团市委书记、接待处长的职位进行公推公选。目前,市公安局两个副局长、市交警支队队长、政府新闻发言人等4个岗位正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公推公选。市委书记徐鸣说,这么大范围改变领导干部选拔方式,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尽管有些阻力,但是我们决心要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只要我们把已摸索出来的程序和中央的文件精神统一起来,就不会有大问题。最早探索公推公选领导干部的宿迁市,又把这项制度推进了一步,在部分乡镇进行公推直选党委书记的改革试点。2004年3月,宿豫县黄墩镇500余名共产党员第一次直接选举出了镇党委书记。宿迁市委书记仇和认为,怎样把优秀干部选到"一把手"的位置上不容易,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有鉴别力。他说,人心是杆秤,通过制度安排,使党内的健康力量积极发挥作用,就能形成风气正、人心顺的局面。
江苏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接受采访时认为,"一把手"建设首先要解决"入口"问题。各个层次的领导干部是党的重要人才资源,支配人才资源,选拔领导干部应该和支配其他资源一样要依赖制度建设,使制度安排在产生"一把手"的过程中作用最大化。当前的公推公选无疑是一种新的制度选择,但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光把好干部选出来还不够,如何考核,如何解决"下"的问题,配套的措施也要跟上。另外,公推公选到哪一层次,适合什么岗位,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同时,公推公选与党内的选任制和委任制都有区别,因此做好新制度与传统方法的衔接很重要,特别是要处理好领导班子内公推干部与委任制干部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公推干部能够放开手脚做事,又能充分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维护好班子的团结与稳定。
公推公选遏制用人“潜规则”
徐州市委书记徐鸣认为,目前一些地方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尚未完全到位,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中,"人治"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地起作用,"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好人选好人,坏人选坏人"的现象仍然存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个别酝酿、集体决定"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在一些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很好的党组织,就容易形成少数人说了算,"一把手"说了算。相当一部分被选拔任用的干部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的选拔任用是哪位"个别领导"起了作用。时间长了,就容易在干部队伍中形成拉帮结派、搞"小圈圈",给跑官要官,甚至买官卖官者有可乘之机,从而产生"一把手"在干部使用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一些领导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已经查处的各种用人腐败案件看,"一把手"在干部使用中的不正之风实际已经成了一种潜在的规则,使一些"一把手"在用人上难以得到应有的监督,这种规则之所以能够成为"潜规则",就是因为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上多少存在不够透明,缺乏制约,竞争不充分因素。公推公选制度从干部选拔人选的产生这个关键环节上做到了公开透明,让民意在较大范围内有序参与,同时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最终人选,防止了个别"一把手"在选人问题上暗箱操作,从制度上有效地抑制了干部任用"潜规则"的发生。
营造了良好的用人氛围
建设一个公开透明的领导干部选拔机制,不仅能把合适的人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而且有利于建设一个健康、正常的选拔舆论环境。江苏省淮安市曾经因为市委书记在选拔干部中任人唯亲,甚至发生了买官卖官的腐败行为,导致这个市的干部队伍建设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在干群的怀疑、猜忌之中。事隔四年,这个市在研究青浦、淮阴两个区的区长人选时,决定用公推公选的办法产生推荐人选。整个程序走下来,产生的两个区长人选在人代会选举时以高票通过。
淮安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刘广忠对记者说,一个时期以来,党的组织路线都在强调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用人氛围,选准、用好干部,但是在一些关键的选拔环节上制度建设跟进不够。"一把手"的主观意志往往支配班子的议事程序,监督难以到位,客观上为一些素质不高的"一把手"买官卖官提供了可钻的空子。公推公选就是要在选人问题上,力图用制度安排破除用人腐败,建设良好的选拔干部环境。
一些群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都说干部选拔很敏感,要保密,结果,越这样人们越会对结果产生的过程有议论。现在摊开了,反而大家不再乱"嘀咕"这些事了。刘广忠说,现在干部选拔制度的改变,不仅使我这个组织部长从"打招呼""递条子"的用人烦恼中解脱出来,而且营造了一种很好的用人舆论氛围,干部的心气顺了,公开透明的程序操作使街头巷尾弥漫着的小道消息消失了。
把选人的权力交给制度
徐州市委书记徐鸣通过实践公推公选尝到了制度选人的甜头,虽然徐州最近又调整了一批干部,但是他已经感觉到比较轻松。他说,过去提拔一个领导干部,即使大家都出于公心,也总会给人一种想象空间,是不是靠上哪个领导了,有什么特殊背景了,议论总是不断。这种人身依附的习惯思维使我们的选拔氛围很不正常。孟铁林在任命沛县县长时,人大常委会和人代会两次都是全票通过。这不仅说明,我们选了一个目前看来"健康"的干部,而且也实实在在营造了一个正常的选拔干部舆论环境。至少目前还没有什么议论说孟铁林是靠某某人的关系上来的。就孟铁林本人而言,他既不必感谢我这个市委书记,也不需要感激别的什么人,要感激的是公推公选这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感激他自己在工作上多年的勤奋努力。
已经在县级党政"一把手"任上干了14年的睢宁县委书记郭希忠说,在领导干部选拔制度建设上要向各级干部发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就是干部的升迁不随领导的喜好,不论送票子的多少,而是讲能力、讲民意、讲实绩、讲德行。要使我们的领导干部选拔机制真正淘汰平庸之辈,起用管用之人,用制度建设堵住跑官路,封住卖官门。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