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一:曾培炎安徽淮河探清浊 十年治淮再论喜忧(组图)
国务院召开治淮现场会,沿淮四省立下军令状,2010年前完成治理目标,记者走访三省查探发展环保两难现状。
■核心提示:10月23日至24日,副总理曾培炎坐镇安徽,国务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在蚌埠召开。在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发改委及沿淮四省官员出席的这次会议上,对淮河十年治污的评价被表达为“取得初步、阶段性成效,但淮河流域的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此前数月,汛期开闸所导致的大面积污水团污染水体事件,令众多媒体对淮河十年治污提出质疑。
|
在蚌埠涡河大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现场察看水质监测。安徽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现场取水。 |
在这次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对上述污染事件作出解释,5000多座闸坝改变了淮河水体的时空分布,生态基流难以维持,自净能力大为减弱,汛期一旦开闸,高密度污染就此产生。事实上,环保总局强调了淮河治污的成效,是在GDP增长1.35倍,人口增长800万的前提下取得的,而淮河流域环境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
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再次凸显,国务院与沿淮四省签订硬性治淮责任书,更体现了问题解决视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一个事实是,此次责任书的期限是2010年,而所要求的治理目标,本应在“十五计划”的2005年底完成。
“把淮河治好,任务还很艰巨!”10月23日上午,阜阳市颍河北京路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说。
10月23日到24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在安徽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十余部委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淮河流经的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分管副省长、环保局局长及淮河流域35个地市的分管副市长、环保局局长到会。
“规格这么高,体现了国家对淮河治理的重视。”国家环保总局一位负责人说,淮河十年治污取得重要进展,但淮河彻底变清仍然任重道远。
十年治淮得失
“江淮熟,天下足。”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古歌谣,证明了这条河流的地位。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东流经豫、皖、鲁、苏四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公里,总流域面积35.32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50余条。
|
河南周口项城王沟村,一布满垃圾流着红水的小河,在下游2公里处注入沙颍河。本版图片:本报记者刘炳路摄 |
颖河是淮河主要支流之一,从河南流至安徽境内后,被当地人称为沙颖河。“1980年以前,水质比自来水还好,现在不行了!”10月23日,阜阳市颖泉区双河社区一处农家院落,农民汪建军向曾培炎述说着他所经历的颖河之变,今年40多岁的汪一直住在颖河旁,他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颖河水开始变浑,到90年代初,他已不再敢用颖河水来浇菜。
农民汪建军所述事实的背景,是沿淮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入淮河,整个淮河流域面临污染难题,多次发生大规模污染事故。
为此,国务院启动淮河治污工程。1994年5月20日,同样是在蚌埠,淮河水污染防治第一次现场会召开,淮河治污正式启动,此为中国开展的第一项大规模治污工程。
“10年来,淮河治理成效显著。”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说,其中包括关闭近5000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生产线,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万本太提供的10年淮河水质状况报告显示,1995年-2003年间,淮河67个水系断面、干流14个断面污染程度呈明显好转趋势,2003年与1995年相比,淮河水系Ⅱ-Ⅲ类水质比例增加了9个百分点,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了35个百分点。
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两个污染指标明显降低。2003年,淮河流域COD(化学有机物需氧量)入河量为71.2万吨,与1994年150万吨相比削减了53%,1996年至2003年,COD排放总量减少了48%,其中工业COD排放量减少了67.4%,淮河干流高锰酸钾指数浓度值总体呈好转趋势,由1994年的6.78mg/L降至2003年的4.91mg/L,从1998年开始基本满足Ⅲ类水质要求。
伴随着淮河十年治污,是流域人口激增和经济大幅发展时期。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994年至2003年间,淮河流域人口增加了800万,35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4年的5569亿元增加到13066亿元,增加了135%.万本太对10年淮河治污的评价是,“综合整治取得成效,整体水质改善明显,但流域水体污染依然严重,部分支流污染有加重趋势,‘十五’规划项目进展缓慢,水质与‘十五’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而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讲话中对问题作出的概括是,“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目前仍有近一半支流的水质尚未达到治理要求,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还比较严重。”……[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