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走了,科学界扼腕,但同时闻讯的许多普通公众相当茫然:黄昆是谁?在科学界赫赫有名,在公众面前却是陌生人。不仅是黄昆,几乎所有科学家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中国青年报)。
科普的责任义不容辞
科学家远离公众视野最大的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科普宣传力度不够,科普技术手段滞后。据统计,美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平均占到总节目量的20%,日本占15%,而我国只有6%左右。当前我国科普的活动严重缺乏。大众科普读物也是少之又少,而且往往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投身科普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少。(作者:陈西湖)
很多年轻人对歌星、影星、球星的“奇闻轶事”倒背如流、如数家珍,而对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却一无所知。几十年来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陈景润,那是因为作家徐迟写的作品好,陈景润以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但是科学家总不能靠文学来宣传吧,科普的责任义不容辞。(作者:毕延河)
对公众科学意识的培养,我们存在两个偏见。其一:只有青少年才需要科普,科普读物没有成年人的。其二:科学就是“行话”。一些科普读物特别科技新闻,大量照搬一些科学术语,让人读不懂、理解不了,使得科学知识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作者:何勇海)
远离公众视野并不说明价值被忽视
科学家远离公众视野并不说明科学家的价值就被忽视了。成就突出的科学家在其相关领域本身就是明星,在科学界青史留名。同时,作为“科技兴国”理念的具体落实者,那些与科学发展和科学家工作相关的部门和组织,是传载社会公众对科学家的特别关注的载体,关心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传述科学家的精神和功绩,正是他们的重要职能。(作者:雍西武)
科学家需要承受寂寞之重
不为人知的科学家生涯是真正的科学家选择生活和生存的一种必然方式。科学是深奥的,科学是寂寞的。寂寞不是黯淡,寂寞是为了孕育辉煌。科学家永远不会是明星、歌星,也不应该成为明星、歌星。只要看看那些不能承受寂寞之重的所谓的“科学家”,就会知道太多的喧嚣,只会让他们的科学研究趋于平庸,甚至走向“伪科学”、“反科学”的方向。(作者:单士兵)
为什么非得知道黄昆是谁
黄昆是个著名的科学家,他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我想,自然有科学界的人士为他青史留名,作为一介平民,我的义务是按规定缴纳税收,为什么非得知道黄昆是谁?如果扯到“科教兴国”没有深入公众,就更觉得有点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做了一项调查,在最受尊敬的职业排行中,排名第一的,连续许多年都是科学家。我想,这就是公众给科学家最好的奖赏。(作者:彭兴庭)
科学家要主动进入公众视野
中国科学界一贯强调的“专注于研究领域,潜心工作,不要过多跟公众打交道”,是科学家远离公众视野的重要原因。西方国家的科学家们则认为,搞科研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必须对公众负责。他们在科研立项等问题上要向公众详加“说明”,取得成果后,也要通过多种方式、用通俗的语言,自觉给公众进行“解释”。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良好的科学氛围,而科学家个人情况也随之进入公众的视野。(作者:蒹葭)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黄昆”,共找到
8,416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