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阎崇年,继《百家讲坛》之后,今年又加盟在北京卫视开播的新栏目《中华文明大讲堂》。在该节目中,阎老风格大变,刚播不久,就有很多观众开始追捧。有观众称《中华文明大讲堂》中的阎老更加风趣与幽默,并且自成一套风格。
| |
近两年大众对于历史的关注越来越热,电视台都争相开办“讲堂”栏目,而历史剧的拍摄热度不减。阎崇年认为:“这股‘文化热’将会越演越烈,因为现代人有寻找‘归宿’的愿望,这种是来自精神上的归宿,希望从历史上找到关于人本身的一些答案。”
评价起当前的历史剧,阎崇年却认为,大多数历史剧还是戏说,所谓的正史剧也都是根据一些民间传说的历史史料而来,是没有考证过的。“现在清朝剧大多依托于三种历史资料,分别是《清朝野史大观》、《清史通俗演义》、《清宫秘史》。但其实这三部书里面很多内容是没有史实依据的,有民间戏说成分。”阎崇年称:“这不是一个很快能解决的问题,是我们长期对自己文化缺少敬畏之情,观众可以娱乐,但不能把娱乐当成教材,现在的孩子一提‘康熙’就会说‘微服私访’,但其实历史上康熙是不可能微服私访的。这是一种长期的误导。”
“红楼梦另眼解读”、“三国不同理解”,很多学者也开始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颠覆,文化多元让同样的“文化讲堂”对于同一个课题,不同人有不同的讲解。对于这种百家争鸣、文化争议的现象,阎崇年表示,在学术界其实有很多课题是有争议的。但他不赞成“客串”似的研究风气。“说史还应该是专业的研究者来谈,因为讲的内容是经过再三推敲的。我不怕在观点上与他人有争议,因为我是经过考证、有据可依的。”
北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