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建立友好城市初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战结束后,为了医治战争创伤,英国的约克郡与法国的普瓦市结为友好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友好城市开始大量涌现。
1973年,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结成中国的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
| |
“桥搭好了,但是走的意识还不强。”这是一个问题。广州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国际都会,友好城市工作是其中可以直接发挥作用的部分。
“开展友城项目光靠市外办一家是不行的,如何学习与外单位联合工作,是目前友城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如何更有效组织整合广州的各种社会资源来利用友城资源,需要思考。”陈洁坦言,在友城的规模化发展背后,目前广州在外事部门以外的众多行政部门,显然对这座友谊之桥的存在比较忽视,利用明显不够。
友好城市不是“包办婚姻”
“我们广州的国际友城总共有18个,从1979年的艰难举步,每两年差不多建立一个友城,到现在的一年甚至可以建立两个城市。这18个城市就是广州在国际上的左膀右臂。可以说我们为广州通往外界建立了18座坚固的桥梁。但这些桥梁也需要维护,需要人气才能保持它的活力和畅通。但现在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桥梁的存在,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浪费。”陈洁感到非常惋惜:“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忽视它存在的价值。友城在呼唤我们,我们也在呼唤友城。希望能够让这笔资源为我所用。”
“打个简单的比方,政府牵线搭桥,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条件,剩下的事情要靠自己发挥,这不是‘包办婚姻’。”陈洁呼吁所有的人都对这座“桥梁”重视起来。与此同时,在对待友城规模急速扩大的形势下,目前不少政府行政部门显然没有准备好迎接的功夫。“不少部门的外语人才不够,也没有专门的外事机构,对外交往能力非常薄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