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昨日上午10时许,川大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走廊上正举行着一个简单而庄重的遗体告别仪式。40多位亲友前来送别令他们敬仰的陈华清。仪式过后,这名有19年警龄老警察的遗体将用于医学教育和科研。
捐献遗体为的是让别人不再痛失爱子
早在2005年5月,陈华清和妻子邹晓珑就到成都市红十字会登记了捐献遗体。2007年1月30日陈华清因肾衰竭而去世,去世前他没有忘记叮嘱妻子,要把他的遗体捐献出来,兑现当初的诺言。流着热泪,老伴送别陈华清的遗体,“这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一点贡献了”。
昨日,记者在陈华清家中的客厅里,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男孩骑在马背上,笑容很灿烂。这个13岁的男孩是陈华清的独生子,他的年龄永远停留在了13岁。那一年,白血病夺去了他的生命。也就是从那时起,陈华清生出了将遗体捐献出来的念头。他告诉妻子,现有的医学手段没能挽留住孩子的生命,他希望医学发达,令别的孩子不再为此丧生,别的美满家庭不再为此碎裂。陈华清得过脑溢血、糖尿病、顽固的皮肤病,他跟妻子说,自己这个“千疮百孔”的身体或许对医学研究能起到作用。两人商量后,决定死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
“失职”父亲 力助贫困生重返校园
陈华清1950年生于成都,1968年他参军来到西藏,从战士升到连长。1982年他转业回到成都,开始从事公安工作。他历任原青龙场派出所所长、圣灯派出所所长、指导员、原圣灯乡乡政府副乡长等职务,于2001年因病退休。基层工作十分繁忙,据邹晓珑回忆,那时陈华清每过三天才能回家一次,这令他几乎完全无暇照顾儿子。邹晓珑说,孩子刚上学时,陈华清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她工作也很忙,所以两人只得把上一年级的孩子送到贵州一个亲戚家。孩子一去就是4年,陈华清只能在每年春节期间前往贵州看望孩子三四天。邹晓珑说,丈夫对没能好好照顾孩子很内疚,因此到孩子11岁时,为了他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把他接了回来。她永远都记得孩子回来时那个高兴劲,“他一头扎到老陈的怀里,又笑又跳”。然而,病魔很快夺去了可爱的儿子的生命!失去了可爱的儿子,家一下子空了。1994年6月的一天,邹晓珑偶然看到电视上关于通江县贫困生的报道,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跟陈华清商量,打算资助一位贫困生,让失学孩子重回校园!陈华清当即同意了,儿子去了,他们再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了,那就把这份爱奉献给从未谋面的孩子吧。
通江县向陈华清夫妻俩推荐了一位叫王珍的失学女孩,他们仅仅一年就资助了对方上千元钱,孩子得以重返校园。1995年,两人再资助了一名女孩。不仅如此,两人还动员几位亲戚加入到这一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亲戚们也先后捐助了5名贫困生。
伉俪情深 助爱妻告别丧子之痛
“他是个对家庭忠诚的好男人”,邹晓珑说。陈华清是邹晓珑妈妈的得意学生,两家人好得像一家人,两人可谓是青梅竹马。恋爱、结婚,一切都顺理成章。据邹晓珑的弟弟介绍,1972年姐姐在一次夜晚回家的路上,受到了突如其来的惊吓,得了抑郁症。为了照顾好妻子,陈华清在百忙之中抽时间陪伴她,陪她转街、旅游,她终于渐渐地好转了。然而,儿子的早逝给了她很大打击,令她再次犯病。邹晓珑说,是丈夫忠诚的爱,再次令她复原。她身体好的时候,还参加过各种长跑活动。有他做精神的支柱,妻子终于走出了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
邹晓珑说,丈夫把遗体捐献出去了,她决定在死后也追随他而去。“我们是很平凡的人,只希望凡事尽力而为”,邹晓珑的话很朴实,但令人感动。
曾经同事:他的义举并不意外
昨日晚上,记者在圣灯寺派出所内见到了曾与陈华清共事多年的老同事杨才述。回忆起老所长,杨才述的第一个词便是“精干”。
在老同事眼中,陈华清是个性情直爽、雷厉风行的领导。“他对公安业务很熟悉,安排办案头头是道,我们下面的民警没有一个不服他的!”据杨才述回忆,当年老陈的身体有点毛病,头皮毛囊患有毛囊炎。可即使这样,在炎热的三伏天,老陈还是顶着烈日跑基层、跑居民家,了解辖区群众的疾苦。
“他平时节约,一个所长,上下班就骑辆破旧的摩托车,喊他换都不肯。”虽然在共事的4年时间里,从没听陈华清说过捐献遗体的事,但他们这些旧属对老所长的遗愿丝毫不感到意外,“以前就听说他在捐助希望小学的娃娃……即使他快要去了,肯定还会想再为社会做点什么!”
本报记者 梁效兰 张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