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编者按 努力建设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不久前召开的全市总体全面达小康动员大会向全市发出了动员令。对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目前,我市已完成其中的21条,还有4条指标尚需努力。
“小企业、大就业”,郊县中小企业今年再增5万农民就业
栖霞经济开发区。华能燃气电厂两台390MW的发电机组紧张试运行,与之同步,投资1亿元的东杨物流、投资6000万美元的润泽华针纺、投资300万美元的麦斯特建材等一批企业正开工建设。一条精密铸造产业链,奠定了溧水永阳“南京涉农镇街20强”的地位。“工业强,农民便穷不了”,镇党委书记臧正满自信地说。也是看准了这一点,居住只占8%工业用地却占40%的六合雄州,誓言5年赶超安徽博望的溧水石湫,立志成为南京辐射皖北门户的浦口桥林……都把做大工业小区这一农民增收“聚宝盆”当成了“第一要务”。农谚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市郊县中小企业局局长谢跃进说,占全市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解决了75%以上的城乡就业,贡献了农民人均纯收入60%的份额,“小企业、大就业”此言不虚。破解郊县农民增收难,郊县中小企业责无旁贷。今年郊县工业投入要占全市工业投入的70%,通过加快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成、资源集约,引导中小企业在园区集聚,全年新增就业5万人,让全市农民人均增收460元。
农民“点单”,政府“埋单”,新模式培训3万打工能手
溧水有件趣事:想干“月入千余”的保姆,得先“搬家”到“模拟教室”培训。所谓“模拟教室”,其实就是样板房,空调、小锅炉、电磁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得益于培训,手脚勤快、知书达礼的溧水小妹,成了大上海家庭青睐的“小阿姨”。六合区委农工办主任季文群说:“劳动力转移搞了20年,解决农民工工资过低、实现农民打工增收的关键还是要落在培训上。”的确,有了技能撑腰,六合竹镇底气十足地牵手苏宁电器,在江北劳动力市场展开订单培训;有了技能撑腰,栖霞区八卦洲街道3000多农民变成了LG同创、LG等离子以及南汽、长安汽车的“技术蓝领”。富口袋先要富脑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德春说,培训3万打工能手就是劳动保障部门今年的工作着力点。在认定20个市级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基地的前提下,今年全面推行“培训卡”制度,让持卡农村劳力自选培训机构。确保这种由用工企业或市场需求开“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农民“点单”、政府“埋单”的培训,使有培训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农民,掌握1—2门挣钱的实用技术。
高效、旅游、设施、安全、品牌,都市农业要让农民人均增收150元
1月2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号文件”关注焦点锁定“现代农业”,对正处于爬坡转型的南京农业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利好。”市农林局局长安开根说,借助这一东风,发展“高效、旅游、设施、安全、品牌”五大农业,南京都市农业大有可为。这几天,浦口区永宁镇北城村的青虾养殖户们正忙着从塘里起虾,然后统一运到设在惠民桥农贸市场的“绿一牌”青虾专柜出售。看着三四百斤的虾子转眼就卖出去了,虾农周志翠乐得合不拢嘴:“自从政府注册了品牌,这几天每天少说也挣2000元。”“去年亩均收入7000元,今年亩均8000元不成问题。”江心洲白露村葡萄种植大户徐广森傲气地说,我家20多亩葡萄十几个品种,收入总不会低于15万元吧。特色策动增收。年味渐浓,汤山街道上峰村村民忙着置办年货的同时,并没忘了对农家乐餐厅升级改造。村民张爱兰说,去年过年先后接待了600名城里客人,赚了近万元,今年更得早准备了。“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5万亩,农业旅游接待320万人次,造林9万亩。”安开根说,去年一产让农民人均增收251元,今年,逐渐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培养现代农民发展的南京都市农业,怎么也得让农民兄弟人均再增收150元以上。
大带小、富帮穷、政策扶、干部包,低收入纯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
这是一片变革中的土地:先进制造业与传统农业共生,现代化城镇与经济薄弱村镇并存;这里既诞生着众多资产百万、千万的老板,也有大批靠体力艰辛生存的民工和一批困难群体。去年,“金陵首富”武家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1万美元,但全市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7070元以下,其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纯农户还有15万人。“全市总体全面达小康,不但要看平均数,更要看大多数。”市委农工办副主任陈恒斌说,去年,为让低收入纯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市委、市政府出台了12条举措,拿出1700万元专款帮扶。今年,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每年排出一批最低收入纯农户,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扶持增收”的要求,政府还将投入2000万元,确保这一群体人均再增收1000元。“15万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也相当于全市农民人均增收68元。”从部门到企业,从郊县到镇街,政策推动之外,各方力量都在想方设法推动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村里所有低收入纯农户已全部进入结对帮促花名册。”六合区冶山镇石柱林村村支书蒋维林说,全村77户低收入纯农户,26户靠扶持搞起了大棚;29户人家有人进了厂有了岗;13户享受了低保;余下9户既不能就业又不能进“低保”的,全都让干部“包”了起来,目标就是一个:帮促,带动低收入纯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陈恒斌说,类似石柱林村这种“大带小、富帮穷、政策扶、干部包”的做法,今年将推广覆盖到全部15万低收入纯农户,帮促他们走上富裕之路。南京鼎业集团董事长陈脉林,短短3年,就累计支持家乡浦口区石桥镇石村村建设1800万元;陈脉林并非个案。面对越来越多的企业“后援”,全市今年将安排100个行政村与企业“后援”结对,做强集体经济,壮村促进增收。不仅如此,今年,13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将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让改革驱动增收;新增1.8万家私营企业,3万个体工商户,让“三创”鼓动增收;重点扶持5000个专业经营大户,带动1万户农民创业,让龙头牵动增收……8000元是一个刚性的考核指标,930元是一道必须跨越的标杆。已经打出一套多渠道、宽领域增收组合拳的南京——千年企盼的殷实小康,今年终将梦圆。南京日报记者 张小川 吕宁丰 刘远
短评:一鼓作气跨越8000元大关
从报道中我们看到一个喜人现象,南京正在以创新创业创优精神,抢赶时间节点,努力跨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这道小康指标大关。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70元,离8000元只有“一步之遥”。冲刺的时刻已经来临。这意味着胜利在望,更意味着任务将更加艰巨。我们当一鼓作气,不懈奋斗,以更加强烈的紧迫感,更加清醒的忧患意识,更加主动的进取精神,抓紧做好总体全面达小康各项工作,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