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2月9日专电(记者朱旭东)南京市的吴先生这几天比较窝火:在一家搞促销的服装大卖场花160元买了件原价320元的毛衣,但同事说这衣服以前的售价也才180元。虽然还是便宜了20元,不服气的吴先生仍然找商场理论,但商场工作人员称320元的价格是衣服刚上市时的售价,商场并没有欺骗他。
商家:有些是促销手段而不是消费陷阱
对于消费陷阱这样的说法,商家当然非常忌讳:怎么能把促销手段看成陷阱呢?
南京一家电器连锁店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任何商机商家都不会错失,更别说春节黄金周了。就他们店而言,每次促销活动总要提炼出一两句吸引人的广告。“就像评价一个人的长相,我们认为这个人很帅,但消费者却认为不帅,能说我在欺骗消费者吗?”
另一家百货商场办公室的负责人也谨慎地表示,商家的一些促销手段,已经被消费者一口咬定为消费陷阱。“比如购物赠券,你能说我们在设计陷阱吗?只能说是一种购物游戏,吸引消费者更多地购物,用不用赠券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消费者手里。”
即便像吴先生那样的遭遇,一些商家也认为不属于陷阱。一家电器连锁店的负责人认为,商家只是玩了一点数字游戏,将货物销售出去了,并没有赚取额外的钱。“最多是欺骗了消费者的心理,而没有骗取消费者的钱财。”
消协:有些是消费陷阱而不是促销手段
对于上述商家的说法,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副主任张敬民认为:“狡辩也好,诡辩也罢,说得还有点道理,但的确有商家在搞促销时故意设计消费陷阱。”
前段时间,南京一家电器大卖场开业,打出广告称开业当天前50名消费者可以买到特价商品,吸引了不少市民一大早就去排队。“当天就有消费者打电话投诉,说他明明排在第20名,却没有买到特价商品,而是被推荐购买其他商品。”张敬民说,因为投诉者不愿意陪同取证,结果也不了了之。
据了解,很多商家在促销时会推出个别特别吸引人的商品,比如空调等,但商家却经常出现缺货的现象。“这里面就有陷阱。”张敬民说,很多消费者最终买不到促销时订的货,商家也告诉他们厂家不生产了,并推荐他们买其他类型的产品。
消费者:想买的东西是必需的吗?
那么消费者哪来一双识别消费陷阱的“慧眼”呢?
“这里还是有点门道的。”那位电器连锁店的负责人说,首先消费者不能完全被商家的促销活动所吸引,首先要明白自己购物的目的。“想买的东西是必需的吗?如果不是,就不用给商家去捧场。”其次,一定要去正规商场购物,因为这些企业还是有章可循的。“再怎么忽悠,都是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最多打点擦边球而已,而且正规店都有退货机制和渠道,万一消费者不满意就可以退货。”
张敬民对上述两个观点表示认可,他同时提醒消费者,一定要保留好购物证据,一旦出现问题就可投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