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4月7日,2006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洪战辉在一场报告会后,推销自己的新书,并且说每本他可以提成1.5元,在学生中引起很大争议。(据《河南商报》4月12日消息)相对于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和媒体对洪战辉高度一致的美好评价,因为卖书引出的些许指责,可以视作对洪战辉评价中的“杂音”,杂音虽有些“刺耳”,但相信难以从根本上撼动人们对洪战辉的基本认识。
毫无疑问,学生们的指责,有意或无意中捍卫的是心目中完美无缺的道德楷模的形象,捍卫的目的动机都不可谓不纯洁,但涉世未深的学生们却因此也陷入了“道德审判”的怪圈。不容置疑的是,洪战辉卖的书,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题,不能与已经泛滥成灾甚至司空见惯的或赤裸裸的强买强卖、或骗你没商量的隐性欺诈、只以赢利为唯一目的的五花八门的营销行为简单画等号。两相对照,在这二者之间,谁才是真正需要指责的对象,谁是不仅不应该受指责反而应该鼓励和提倡的,答案应该并不复杂。
中国自古就有“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不能简单画等号,但遵守很多是用法律形式固化的市场规则,可以视作基本的道德规范,或称当下的所谓“道德底线”。如果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像洪战辉一样在底线之上,那就是理想社会,我们就可以开始憧憬社会大同了。但现实与我们期望的相去甚远,底线甚至因不断被不轨行为突破而有日趋堕落之势,因此我们首要的关注点是厘清道德底线、守住道德底线,这样才不至于思维混乱,不至于一会儿对接受社会主动回报的义工评头论足,弄得他们缩手缩脚;一会儿对志愿者收取服务成本耿耿于怀,让志愿者们只好偃旗息鼓,倒是对光天化日之下的偷盗哄抢之流颇具容忍回避之胸怀气度。相对于已经对市场经济的顺利发育形成很大障碍的道德生态低下的现状,社会人群对道德底线的模糊认识更显得可怕,对模糊认识的厘清和矫正更显急迫,“潜规则”被热销和追捧就是明证。
当然,对底线规则的厘清,绝不回避关于洪战辉这样的道德底线之上的话题。一方面,不排除树立像洪战辉这样的道德楷模的形象,个中道理古人说得好——“取法乎上,则得其中;取法乎中,则得其下”。底线之上的层面很多,像洪战辉这样,曾经的苦难历程和他面对苦难的坚毅的人生态度、拼搏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种精神与其所获得的荣誉相比,名副其实。另一方面,道德楷模树立起来了,不等于失去了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但是超越道德底线抑或是把荣誉当作资本的经济行为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在对洪战辉言行举止的诠释和解读中,我们获得更多的应是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油然而生的捍卫基本道德规范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而不是对洪战辉卖书行为的简单的吹毛求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