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期待再次腾飞 IC 供图
昨天下午,聚集在“温州民营企业高峰论坛”的中国社科院专家和温州民营企业老板,都不由自主地对浙江省工商局下发的“关于支持温州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十二条意见”击掌叫好。
有分析人士认为,专门出台如此大幅度的优惠政策,可以助力温州民营企业实现新的跨越。而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温州的选择被认为对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风向标意义。
通讯员 沈雁 记者 尤畅 程超
遭遇瓶颈 GDP增速连续几年全省靠后
作为中国民营企业之都,温州人的头脑里是“赚钱光荣,多赚一分也好”的价值观。
而且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创业意识与众不同:敢闯敢冒,敢吃第一只螃蟹。这种内在动力,促使温州诞生了世人瞩目的“温州模式”。
但是这些只代表过去的荣耀。资料显示,最近几年,温州经济受制于要素瓶颈的全面制约,GDP增速已连续几年在浙江排名靠后,2003年间甚至一度排名全省倒数第一,这与1978年至2002年的24年间温州GDP增长速度一直处在全国的前列,平均每年增长15.4%的鼎盛时期形成强烈反差。
然而,以下数据又证实了温州经济在本土之外发展迅猛。不算温州本地,仅以在全国各地创业的温州人来统计,就有160万!他们创办企业3万多家,总资产超亿元的企业近50家,个体工商户37万户,年销售收入达1600亿元。也就是说,温州全市有五分之一的人在温州以外的市场经商,人数超过了温州市辖的五个县(区)的人口总和。此外,还有数十万温州大军在国外经商,足迹遍布全球。可以说,温州人在本土之外再造了“多个温州”。
寻求突破 肉多骨细的温州经济要补钙
“温州经济的缺点就是肉多骨头细,少稳定性,本土经济附着力不强。要补的很重要的一课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着力于强基补钙,强身健骨。温州模式要与时俱进,将市场经济的圣地变成民营经济的热土,将草根成长的摇篮变成企业创业的乐园,将游牧式的放开变成包容天下的开放,将重商文化变成商业文明的典范。”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在“温州民营企业高峰论坛”上说。
“其实所有关于模式的温习,都是在给自己设定概念。温州人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恰恰是打破一切陈规,温州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一直没有模式化。”郑宇民这样认为,“最重要和最宝贵的,是温州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而“新温州模式”,要解决民企稳定性等问题,很重要的一课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由轻工业为主再加上外向型、重工型、临港型;而政府有义务营造良好和谐生态,打造阳光型、服务型政府;而传统的“开放”,还要进一步成为“全开放”,使充裕的民间资本落地为凝固的产业资本。
政策倾斜 知名商标和商号可当钱用
为了让企业积累更多的无形资产,赋予企业更多的社会资源,进一步保持并激发温州民营经济旺盛的活力和动力,在温州民营企业高峰论坛上,浙江省工商局专门出台支持温州民营经济发展12条意见,其中,赋予品牌无形资产,降低登记门槛,成了12条意见中最受民企关注的内容。
浙江省工商局表示,对温州的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及拳头产品申报浙江省著名商标、知名商号,浙江省工商局在认定上实行政策倾斜。特别是实行浙江省著名商标企业以无形资产出资制度,允许以商标等无形资产出资,出资比例最高可占公司注册资本的70%,增强温州品牌企业的竞争力的规定,系其他同级市所没有的。
关注温州在省内外有影响的驰名著名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假冒侵权和商品名称、包装、装潢被仿冒的情况,切实维护温州知名品牌的良好声誉。
此外,12条意见在企业创业门槛上进行了倾斜。放宽温州区域内设立的企业冠省名条件,支持温州企业向国家总局申报无区域冠名,对于申报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等。同时,12条意见还在扩大宣传、方便企业办事、以及提升服务能力上作出倾斜。
潜力无限 温州5000亿元民资待撬动
“温州的特点是政府穷、民间富。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颁布两年多以来,政府也对民营企业采取了非禁则入,鼓励参与,投资优惠,回报合理的原则,让不少企业从中获益。”一位温州市政府官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此次浙江省工商局为温州民企下达“12条”,进一步为温州民企创造了发展契机。
“现在正是民营企业的一个转型期。”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对记者说,“以前,温州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发达还并不显山露水,但随着市场对企业提出专业技术、科技密集的要求,企业对外部大环境的需求就越来越强了,这个环境不仅仅是投资环境,还包括自然、生活环境,好的环境可以引来更多的投资和合作伙伴,我认为这一轮的建设,会带来温州民营企业更快的发展。”
对于浙江省工商局出台的12条意见,南存辉说:“这就是在给我们创造环境,我还要好好地解读它。”
“温州经济要实现第三次跨越,浙江省工商局出台12条意见,可以说是正逢其时,市场告诉我们,民企必须要进军资本市场。”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在向记者表示,“我们民营企业要成为一个支点,撬起温州5000亿的民间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