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阜阳
“临危受命”
2001年,当整个阜阳市在“水深火热”中“残喘”之际,新一届阜阳市委、市政府“临危受命”。
面对百废待兴的时局,阜阳市的决策者们首先达成一致共识:“承认并正视落后,但不能被落后压垮斗志、泯灭信心,更不能以目前的落后,对阜阳的未来妄加断定。”
经过审势度势,最终,“重塑形象”被确定为“扭转时局”的突破口。
阜阳市的最高决策层“旗帜鲜明”地提出树立六种新形象:“诚实守信的新形象,善谋实干的新形象,文明规范的新形象,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拼搏奋进的新形象,清正廉洁的新形象。”
为了防止形式主义的“惯性作用”,使“重塑形象”的努力“重蹈覆辙”,阜阳市“脚踏实地”地慎重前行,按照当时省委、省政府“把风气搞正,把作风搞实,按规矩办事”的要求,重新建章立制。
经过充分准备,他们把重塑形象的“矛头”直指市委、市政府的所属重点部门、窗口行业和为民服务的机关单位,强力推出了“阳光工程”、“首问责任制”、“办事程序公开制”、“限期办理制”和“责任追究制”,市直单位的173个服务项目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
与此同时,政府审批项目不再“高高在上”,变得“既可望,也可及”。“只服务、不添乱;只设路标,不设路障;不讲不行的理由,只找可行的办法……”成了阜阳市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新的“最高指示”。
前后共出台、制定了近100项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几乎涵盖当时所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逐一“对症下药”,展开教育、警示、监督、惩处等一系列“组合动作”之后,阜阳的正面形象开始逐步恢复。
整肃“乱象”
“蚌埠偷,淮南抢,阜阳没有共产党。”这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在安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蚌埠、淮南的社会治安不好,有偷东西和抢东西的,而阜阳市则党风政风被严重“扭曲”,以至违法乱纪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
事实上,在查处“王怀忠案件”之后,中纪委专案组在准备撤离阜阳时,对阜阳存在的问题能否继续予以查处,表现出极度的“忧心忡忡”。
对此,当时阜阳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坚定地表示,“对存在的问题必须一查到底,只有挖出‘烂疮’,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
时至今日,虽时过境迁,而阜阳市领导班子并没有“食言”,打击腐败丝毫没有手软。一系列大案、要案、窝案、串案的查处,令人触目惊心:
2002年9月至2003年4月,查处阜阳市委原秘书长张华琪和原市政协秘书长徐波一案,共涉及颍上县干部人数多达179人。
2005年5月,查处阜阳中院副院长王建民、朱亚一案,共涉及中院执行庭长王春友、经济审判第一庭庭长陈和平、经济审判第二庭庭长董炳旭等近10人;
2005年8月3日,查处原阜阳市公安局副局长种永纪涉嫌受贿、贪污、私藏枪支弹药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涉及2任车管所长;
2006年8月底,曾经担任阜阳中院院长的尚军(女)、刘家义、张自民,因涉嫌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分别被安徽省检察院反贪局侦查终结,移送安徽省的安庆市、滁州市、六安市三地检察院审查起诉……
“5年来,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5686个案件,处理6396人,涉及副处级干部79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阜阳市纪委副书记朱克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纪委监察工作为阜阳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做出了艰苦努力。”
朱克申介绍说,据最新民意调查显示,阜阳市民众对党风政风的满意度达到72.2%,高于全国近9个百分点。贿选、乱批条子、形象工程、路边工程等非正常现象,已基本销声匿迹。
住满“地方大员”的市府大院,一向被看作是阜阳党风廉政建设的“风向标”。
过去每逢重大节日,这里请客送礼“蔚然成风”,院内院外经常是“车水马龙”;如今,经过几年整治,早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连春节提着小礼品给离退休人员拜年的亲属都“羞于见人”。
经济“大逆转”
随着政治上由乱到治,阜阳市上下要求发展、渴望崛起的愿望日益强烈,人心思定、人心思进、人心思发展的新局面俨然已经形成。
在1998年之后,阜阳市经济经历了连续4年下滑,而到了2002年阜阳经济发展成功实现“逆转”,止跌回升,首次出现增长,增幅为4.1%。增幅虽小,却是没有掺杂任何水分、实实在在4.1%的增长,标志着阜阳市经济发展终于“冲破黑暗”,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当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为了在“中部崛起”中占据有利位置,安徽省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实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跨越发展”总体思路下,确立了东向发展、新型工业化、城市群带动、县域经济、全民创业、效能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
一时间,“奋力崛起”的呼声响遍了安徽的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2004年底,阜阳市借“崛起”之东风,迅速跟进,陆续开展了“奋力崛起研讨会”、“奋力崛起大家谈”、“奋力崛起大讨论”三项活动,寻觅阜阳“奋力崛起”的未来方向,为进一步发展进行“把脉”和“预热”。
就在2004年,阜阳市生产总值增长首次达到了10.4%,主要经济指标也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7年来的首次“两位数增长”,使阜阳市上下看到了“奋力崛起”的希望所在。
2005年春节刚过,阜阳市委召开了更具针对性的“奋力崛起”专题研讨会。随后,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都相继跟进,分析存在的问题、发掘现有的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理清发展的思路,阜阳市“奋力崛起”开始“升温”。
诉求“崛起”
2006年5月,阜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孙云飞率阜阳代表团赴港参加徽商大会,并专门向香港客商全力推介“魅力”阜阳。孙云飞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称,“阜阳将以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以及充足低廉的劳动力等六大魅力笑迎天下客商”。
尽管这次“推介”活动,并没有引起媒体的太多关注,似乎媒体的“兴奋点”还停留在那个“千疮百孔”的阜阳市。事实上,孙云飞并没有“夸夸其谈”,阜阳市的确有其独特“魅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