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李爱珍”成院士制度改革导火索
鲁蒙
美国夜晚上空的月亮肯定不比中国的亮。这是事实。如果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看问题,美国的整体科研水平肯定比现阶段中国的要高。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历年诺贝尔科学奖一多半花落美国科学家,而我国国产的科学家一个也没评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审视如下这则新闻“中国女科学家当选美国院士 仍无国内院士头衔”,就不难理解大多数网友对中国两院院士的遴选机制是否存在问题发出强烈质问了。“李爱珍的研究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准。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选举标准不会低于本土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贝尔实验室前半导体研究副总裁卓以和(Alfred Y. Cho)告诉记者:“在某种程度上,当选外籍院士更不容易,当选者必需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终生贡献。比如,去年当选的白春礼对中国的纳米技术发展有很大贡献。”
上述评价是美国人说的,当然不可全信,而且美国的院士是否就一定比中国的院士水平高,也不一定。但看看,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11名中国大陆科学家,从华罗庚到袁隆平,确实是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而且,根据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原则和程序,该院不接受个人申请,通常只接受院士的正式提名,每年4月的院士大会上进行最终投票,可见其中没有官方的影子,政治意图基本可以排除。
美国国家科学院在31个学科6个学部共拥有2025名本土院士和387名外籍院士,其中200多位是诺贝尔奖得主。很显然,没有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对国家的巨大贡献,李爱珍不会被这样的科学院认可,更不会成为其中的一员。但矛盾就在这里,被美国科学院认可了,李爱珍却没被国内科学院认可——她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轮评审时就被淘汰,甚至未能进入初步候选人名单……如果其中不存在问题,那只能这样解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高于美国,因此能当上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不一定能当中国院士。但问题又来了:要是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高于美国,那么,无人问鼎诺贝尔科学奖这样的尴尬又该如何解释呢?
想来想去,我只能以小人之心揣测中国两院院士的遴选制度存在问题。综观2005年12月由周光召院士建议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引起的风波,不难看出,对中国两院院士评选过程的腐败问题,其局内人也已经忍无可忍。周光召乃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对中国科学院不能没有感情,若非这个院士制度实在不可疗治,他是不会公开呼吁取消的。当然,周光召老先生可能极端了点。
院士本身出现的的问题,如一旦当选就成为学霸,压制年轻人,抵制不同观点,又如“院士”称呼成为“特权”和金钱的同名词,毕竟不是院士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执行走形的问题,否则何以解释西方各国一直保留院士制度呢?从这个角度看,取消院士制度是因噎废食,但改革院士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却迫在眉睫。院士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最高科研水平,代表着一国科学界的良心和正义感,是各自领域内的学术权威,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可这样的队伍充斥着各级名不副实的官员,一旦当选就升为官员成天忙着各种应酬,试问,这样的院士能担当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吗?
新闻中说,在美国人们不会把院士头衔看得那么重,更不会因为你做了院士就容易申请到经费。这就是把握了问题的实质。院士是称号,是荣誉,但不是职务,因此没有权力。只要明白了这点,努力朝着这个方向改进,不但院士制度不用取消,而且“李爱珍”事件也必定不会再发生,那么,院士就一定能够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