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炯画
“让患者少受一份苦,为患者多尽一份心”,是全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田孝坤教授在从医之初即为自己定下的工作原则。他刚做妇产科医生时发现,按照常规用两个手指做内诊检查,会引起病人不适。经过长期摸索,他终于练出只用一个手指做内诊检查的本领。后来,考虑到指甲有可能划伤病人,田孝坤找到外科医生,把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甲连根拔掉了,并进行了中止生长处理。
像田孝坤这样医德高尚的医生,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一项调查显示,66%的被访者认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差、医疗求助体系不完善”,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开大药方到收红包等不良行为,从见死不救的冷漠到转卖病人的利欲熏心,个别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降低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而要扭转这种局面,在学医期间培养学生医德医风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黑龙江的一位老乡挤进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社会实践义务医疗小分队”义诊现场,给义诊的准医生们鞠躬磕头,感谢治好了他患病多年的老伴。一提到此项活动,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学生王耿心里总是感到沉甸甸的。他说,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再也忘不了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
王耿的经历提出一个医生何时培养医德的问题。“德为医之本”,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医德修养和医学伦理长久以来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医德作为医生的职业操守,一直被认为是真正成为医生以后的事。其实,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医德医风教育,是从学医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首先是医德情感培养。通过医学实践让学生们能亲历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急心情,这些耳闻目睹的经历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人文关怀的情感油然而生,医学道德的责任感自然增强。医德情感培养还需要系统学习医学伦理学和相关的人文医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内心信念,指导今后的从医实践。
一名良医留下的不只是他的医术,更是他的医德。规矩行医,善待病人,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这些医德的培养该从学医那一刻就开始。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德习惯形成阶段。对于从医学院毕业进入医院的学生,无论其轮转到临床科室或非临床科室,工作的对象皆是病人,临床所面临的每一病例都含有责任感的成分,这种成分在医德培养中若得到恰当的引导、培养,最终将使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