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归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根据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6年中国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
让更多人感同身受的是今年频频暴发的水污染事件,到处飘荡的蓝藻似在提醒“环境危机”不再是危言耸听的预言,增长与环境的矛盾正在短兵相接,应对这一风险,成了执政者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今年5月底,江苏无锡太湖水域蓝藻暴发,无锡市区80%以上家庭的饮用水源遭到污染,城市供水陷于瘫痪,富裕的无锡人自嘲“开着宝马喝脏水”。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自取灭亡”。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向媒体表态,只要能把太湖治理好,“哪怕GDP下降15%,这是我们向大自然还账”。
在国内NGO对环保频频发力施压的同时,亦有不少人用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来论证污染的合理性:国际已有的经验是,在人均GDP5000-100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拐点,进入同步发展的良性状态。
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主要理由是收入水平决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评价。按照一部分经济学家的说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低收入阶段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偏好程度较低,因此情愿用污染换取收入的增长,而当收入增加之后,人们开始注重环境质量,因此会选择多投入环境治理的费用,控制污染。
中国也会是这样吗?何时拐点会真的出现?
“如果学西方那种‘吃法’,中国还没‘吃饱’就要提前为生态环境付账。因为中国的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少,走不成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发达国家也早已制定好了有利于他们的国际规则,使中国的污染成本不能像他们当初那样转移出去,只能自己硬扛,我们只能在人均3000美元时提前解决环境问题。”在谈到环境经济政策时,潘岳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并提到,中国已经不可能再走工业文明的老路,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在文章中,潘岳这样提到,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