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泛长三角时代正渐行渐近 欲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不是一部“电影”而是“连续剧”

  ■本刊记者 王运宝

  只有把安徽包括进来,泛长三角的概念才是比较合理完整的。

从区域位置和经济文化联系的紧密度看,安徽是泛长三角的一个确定的成员,不需要批准不批准。只有长三角敞开胸怀,才能成为这一区域共有共享的“概念股”与“发展品牌”。

  嘉宾:(按姓氏笔画)

  王小广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泠一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

  上海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

  沈卫国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沈玉芳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发展研究院教授

  陆玉龙 南京市建委研究室主任

  宋林飞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吴克明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顾卫东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宏观研究院院长

  对于即将从书斋纸面落到操作层面的泛长三角发展战略,应该如何进行多层面的解析?本刊穿梭京沪苏浙皖等地,在政府决策层和不同专家学者的访谈中,为读者一一呈现。

  共享泛长三角“概念股”

  《决策》:泛长三角概念目前还没有真正落地,争议也很大,对长三角本身、对安徽等周边地区来说,应该如何全面理解这个概念?

  宋林飞:泛长三角的概念不是虚拟的,也不是纯粹人为造出来的。我反对把小长三角16个市搞成“富人俱乐部”,两省一市的大长三角就比16个城市的小长三角更合理,因为它既考虑到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又考虑到长期以来行政区划的影响。不过也有缺点,就是由于行政区划,把安徽排除在外。从区域位置和经济文化联系的紧密度看,安徽是泛长三角的一个确定的成员,不需要批准不批准。我主张长三角规划要立足大长三角,放眼泛长三角,只有长三角敞开胸怀,才能成为这一区域共有共享的“概念股”与“发展品牌”。

  《决策》:在安徽省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政协相关领导提出泛长三角落地是一个长时期过程,不是一部“电影”而是“连续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剧情和主题。在目前情况下,为泛长三角形成做好筹划,应该做什么?

  沈卫国:首先要承认,泛长三角还只是个概念,还没有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同,需要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近期拟着力抓好四项工作。一是举办论坛和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等,展开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理论研讨,以此扩大影响,争取把概念“炒热”。在2008国际徽商大会期间,举办以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为主题的高峰论坛。二是加强省外宣传。发动省内新闻媒体主动与长三角和周边地区联合,策划开展系列宣传。三是开展走访长三角地区活动,同时学习泛珠三角成功经验。四是建立推进机制,实现机制对接。

  《决策》:如果从整个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宏观战略角度切入,泛长三角概念的正式提出,会产生哪些深层次的影响?

  吴克明:泛长三角的提出,能够影响到“十二五”的国家发展战略,也为下一轮的对内对外开放指明一个新的标杆与定位。在长三角两省一市之外,安徽是最积极的。换句话说,安徽要第一个叫响泛长三角发展战略。为了加快进程,要联合长三角两省一市一起叫响,最好是上海能够带头发出声音,共同把“泛长三角”的概念炒热。也可调研先动,使两省一市的官员和专家先到安徽进行课题调研。

  “泛长三角”新思维

  《决策》:要实现泛长三角合作与分工的实质性开展,需要突破什么样的思维误区?

  陆玉龙:现在长三角合作中就有一个误区,都把融入长三角等同于和上海合作。这是理论上的误区,也是习惯心理上的误区。长三角分为核心区和发展区,发展区应该是与整个长三角核心区合作为其科学内涵,不能唯一盯着上海。因此,安徽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应该建立一个全方位合作的理念。如果永远盯着第一方阵,欠发达的安徽就会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如果扩展到整个核心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安徽也能找到相对应的优势合作。

  王泠一:相对于苏北地区的积极主动,安徽在与长三角的合作分工中,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方面。比如,安徽驻上海的办事机构,需要实现功能转变,要从“招待所”变成“招商局”。上海的服务业正在加速扩张,需要延长现代服务的“手臂”,能够为安徽做什么?如在最近的雪灾冰冻危机中,农业保险就可以发挥上海保险业的优势,但是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不需要省长出面,行业协会就可以解决。

  《决策》:安徽作为泛长三角扩展的“最前沿”,省内的区域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在与整个长三角合作中,是“分兵前进”还是“板块整体”?

  陆玉龙:我认为安徽可以选择“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融入以南京杭州为核心的长三角西部区域,比如皖南的黄山与杭州合作,皖江、合肥地区与南京合作。第二步再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整个长三角区域。具体说来,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通过宁合都市圈,涉及到安徽的2+8,即8个皖江城市加上六安和合肥,10个城市先融入,加速构建宁合都市圈;南部黄山、宣城与杭州等建立都市圈。在这两步成功之后,皖北城市与苏北城市一起合作。对于安徽来说,宁合都市圈是不可逾越的一个跳板。相对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宁合都市圈合作突破了行政区划的边界,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合作的一次积极试验,将来可以联合申报国家级综合改革实验区。

  顾卫东:我们国家叫“区域经济”,其实真正的说法应该叫做“流域经济”。区域经济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概念,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划分。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按照经济要素流动的路径来划分的。我们一直在计划与安徽省联合起来,搞一个大的策划,直接提出“淮河三角洲”,为什么不可以提?完全可以。世界上的发展哪个不是靠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半径只有100公里。不能因为有了长江三角洲在旁边就不再理直气壮地提“淮河三角洲”。实际上的淮河三角洲早已经存在了。可以共同构建淮河经济走廊,皖北携手苏北共同走向国际经济体系。

  《决策》:在思维创新方面,不能忽视泛珠,从2003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出现以来的5年里,“泛长PK泛珠”的话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泛珠先行一步,对泛长三角的形成将产生什么影响?

  王泠一:去年年底,我专门带队到泛珠学习过一次,发现对长三角的借鉴意义不大。珠三角主要是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化,它们现在做得更多的是粤港澳合作。在生长性和内需市场一体化方面,长三角更具有优势。

  陆玉龙:泛珠三角现在可以说已是漫无边际,如果没有经济联系与合作需求,那就仅仅是一个中国南方的经济协作区。珠三角的粤港澳一体化才具有科学的内涵。“泛”不能漫无边界。

  沈玉芳:珠三角从小到大再到泛,我认为泛珠三角没有实际意义,泛珠已经超越了区域经济区的概念,两地差异相当悬殊,本来经济区是要建立一体化的同质区,现在的泛珠变成了异质区,小马拉不动大车。“大珠三角”的价值是合理的,最新的动态就是以大珠三角为基础,成立粤港澳合作区。这样反观长三角,如果仍然固守着16个城市,长三角已经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潜力和作用,不符合长三角目前发展的基本需要,不符合经济规律。

  “泛长三角”中的安徽角色

  《决策》:泛长三角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之前,练好内功是否更为重要?特别是像安徽这样的欠发达省份。

  吴克明:“强化自身,实现突破”,安徽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内对外开放的突破。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存在较大的互需、互补、互促性。互需导致互补,互补导致互促。长三角与安徽之间更是如此。周边地区融入长三角,是长三角本身的一次战略性跨越机遇。同时,安徽的发展更符合大的区域格局,能够去改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档次,成为在整个区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决策》:具体应该做什么?

  顾卫东:各地的比较优势是根本不同的,安徽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把沿江沿淮的内河集装箱码头建好,形成“关内境外”的优势;二是安徽要勒紧裤腰带,把国际空港建设好,一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有了国际空港,IT产业的优势就凸现了,因为安徽有人才优势、有土地优势,前提是要有现代化国际空港。淮安的苏北国际机场还没建成,富士康就来投资15亿美元。如果蚌埠有一个国际空港,照样可以去投资,这点距离对于航空来说根本无所谓。

  沈玉芳:对于安徽的发展,关键还是发展草根经济。这个观念一定要转变,不能依赖国家的资金与政策。比如武汉就最典型,老是在说“中部塌陷”,说了半天还是在等着国家的政策,但是在目前的区域经济态势下,国家能给什么政策?国家给200亿?没有!所以安徽一定要转变,让每个经济单元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的感觉就是沿着长江往里走,越往西越依赖政策,谈问题都是在那里等着政策。武汉提出了这个战略那个战略,根本没用,慢慢与东部沿海的差距越拉越大。

  王泠一:安徽党政领导到上海来除了拜访党政领导外,还要拜访几个机构,比如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它为全球几千家企业服务,和它建立联系,邀请安永到安徽看一看,发现安徽的优势之后,就可以介绍很多企业到安徽去。还有如香港的恒生银行、日本的野村证券,发现机会之后就会介绍企业到安徽。

  《决策》:不管是长三角还是泛长三角,皖江经济带都是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从泛长三角经济大格局的视角来看,该怎么做?

  王小广:与长三角两省一市相比,安徽虽然是欠发达省份,但安徽有一个区位上的特殊优势,就是安徽的精华部分皖江经济带是与长三角直接相连的。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差别太大很难合作,最好的合作是有差别但这个差别不能太大,这样才能形成梯度转移。所以,安徽要走出“大省会城市”的发展道路,走一条类似于沿海的发展道路,就是做大做强省内第二城市。与安徽直接相邻的苏浙为什么发达?江苏不是因为有南京,而是有苏南的无锡、苏州;浙江不是因为杭州,而是有宁波、温州。所以说,不要害怕省会合肥发展不起来,省会城市本身就拥有很多资源。安徽的关键是要把目光集中在芜湖上,把芜湖建设成皖江地区的真正中心城市。对于安徽这样有6700万人口的大省来说,只有合肥、芜湖两个大城市起来了,才能越来越好,安徽才能在区域格局中立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