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心理余震下的城市生活样本:倾城忧虑“草木皆兵”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孙阿姨坐在防震棚中下了半天决心,终于夹着两床被褥搬回了家。

  但是,那间住了近一个月的蓝色简易防震棚依然还立在小区空地,没有拆。与它紧挨着的还有百余顶防震棚,静静地立着,仿佛随时等候再度有人搬进。
每到夜晚,小区五百余户人家,楼房里灯光仍是寥寥。

  这里是陕西宝鸡。虽说距汶川震中已约千里之遥,但在接连不断的“余震”威慑下,这座城市的节奏、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焦虑中,发生着变化。

  “有人说余震可能持续一个月,有人说可能一年。啥时候才能不提地震,聊点轻松的话题呢……”孙阿姨的要求,听似很普通很简单,但眼下看来却只是憧憬。

  忧虑,倾巢出动

  “快吃,要是今晚地震把咱"包饺子"了,咋撑100多个小时等救援啊。”一位中年男子,一面把刚买来的热乎乎的猪蹄一块块撕下,往他两岁儿子已是鼓鼓囊囊的嘴里塞,一面喃喃自语……

  这一天是6月3日,当地天气预报温度32至36摄氏度,这是宝鸡今年以来的第二高温。而也就是在这天,整座城市对地震的担忧,达到了自“5·12”以来的顶峰。

  酷热难当,却不敢留在任何建筑物内。吃饭也不再上楼,就连饭馆的二楼也早早清空,因为一楼方便奔跑,即使鼓起勇气进了饭馆大门,先琢磨的还是万一要跑,哪条路线最近……

  “度时如年”———有些学生已经放假,上班减少至半天,商场下午也早早打烊,这座城市中的百余万人口,几乎“倾巢出动”。在原是旅游之地的宝鸡市区北边的胜利塬顶,因为开阔,挤满了从市区赶来防震避暑的市民,每个开着农家饭庄的当地人家院子里,都坐得满满当当,招呼声鼎沸。

  有人打趣用对联说,这叫“四川人无家可归在余震中等待吃喝,陕西人有家不归在吃喝中等待余震。”从塬顶俯瞰市区,花花绿绿的防震棚仿佛两道花边,镶在道路两旁,而路上的车已是少之又少,孙阿姨一家也来到塬顶,“这架式,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听人说,这次地震就在今晚9时21分。”

  言之凿凿,整座城市早已“草木皆兵”。而起因,早在数天前就已传遍全城———当地媒体报道,6月3日21时和6月4日凌晨3时23分,地球、太阳和月亮三天体将连成一线且距离最近,会引发地球两次叠加的强天文潮汐,可能对地球的大气、海洋潮汐和地壳产生显著影响……虽然没有几个人对天文潮汐有多么了解,究竟会不会对地震产生影响谁也不知道,但似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进一步的抗震行动:坚守室外。

  入夜,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刻快到了,城市在几近黑暗中热闹起来。小区、路边的楼内已然全黑,只有间或一两家仍有灯光、人影;酒店、宾馆停业一般不见灯光,只有大厅还有些微亮。但是,在马路两边、河堤岸上、公园内、广场上,人来人往,帐篷林立;人们拎着大包小包的家中细软,一家老小或围坐在防震棚或侃大山或下棋;远远的,还有些老人和着收音机里的秦腔,用竹节打着拍子,直到深夜。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心,一直悬着

  然而,人们等待的余震并没有出现。

  6月3日、4日这两天,尽管四川余震不断,陕西地区却没有一次明显震感,可人们大多晚上仍住在到处搭建的防震棚内,渭河大堤上的帐篷一字排开,已然没有了落脚之地。有网友形容此为:月朗星稀,暗柳成阴,夜半鸟鸣;渭河大堤,十里营帐,鼾声一片。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难眠。百万民众席地睡,壮哉……

  “地震是大地板块的碰撞,人的心灵板块也会在这样的危机中出现碰撞挤压。地震对人心灵的震波会带来———因生命危机产生的压力、因生活环境改变产生的压力和自身情感压力,从而产生比真实余震更持久的心灵余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光兴说,“如今我们的援助大多一股脑向灾区涌去,而相对忽视了地震周边地区。这些地方可能物质需求并不像一线那样迫切,但心理疏导必须尽快重视起来。即使乐观估计,这里大多数人走出地震心理阴影至少也需要一年时间。”

  事实上,一位宝鸡“的哥”给记者扳指头算了算,自5月12日至今,宝鸡地区感到明显震感的,只有5月12日、25日和28日3次。“12日那天是影响最剧烈的一次,地面像波浪一样,车子跳得吓人。事后专家测定宝鸡市区震级达到里氏5.6级以上,陈仓区等受灾严重,全市死了30多人。但那天晚上,人们还是都回家睡觉了”。

  真正让人们开始漫长户外生活的,是5月19日晚上的两次“折腾”。“那天晚上饭后散步回家打开电视,就看到了警示:省应急办、省地震局告知,20日18时至21日8时,汶川震区发生3级以上余震14次。汶川震区仍有可能发生较强余震,可能会波及汉中和宝鸡地区,请做好防范……电视里都点明了地点,这一下谁还能坐得住?”孙阿姨对这一夜至今心有余悸,“赶紧卷起包裹,下楼!满大街都站满了人。还有人打趣问,怎么才出来?这一等就到了凌晨1时多,实在扛不住刚回家躺下,谁知道凌晨4时多又有人在楼下喊了起来,又一次赶紧下楼,一宿未眠……”

  经过这一宿,孙阿姨和家人商量,终于也加入到住防震棚的大军中。全市几乎在一天之间,被自制的帐篷挤满。一直到6月3、4日达到顶点后,随着正常开始的高考和8日到来的端午节,随着人们如常般开始讨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街上随处可见的粽子、香包、艾叶,正常的生活和节日的气息,才让城市逐渐回到正轨。

  焦虑中,宝鸡当地电视台、电台纷纷开出专题节目,邀请专家、政府官员等参与,告知最新的防震知识和注意事项;当地的抗震救灾部门也积极做出应急预案,通过手机短信等形式迅速告知市民地震的最新情况或预警信息。虽然到处的帐篷、架子床,和萦绕不断的余震可能,让人们对地震的恐惧程度没有减少,但当地也有官员表示:宁愿如此,也要尽可能提醒,让市民有所准备和防范,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毕竟生命高于一切。

  “满一个月,我准备就每天回家睡觉了。”在宝鸡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的曹小姐打趣地对记者说,“就算有人说余震有可能还要持续一个月,甚至一年。不过我觉得这就叫: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横批:安心睡觉。”

  灯塔,帮助走出窘境

  心理余震中,这样一条消息引人关注:6月3日,陕西警方将5月28日、29日连续恶意攻击陕西省地震信息网的嫌疑犯抓获,嫌犯涉嫌修改地震信息网信息,在网站主页散布“23时30分陕西各地会有强烈地震发生”等谣言,造成部分群众心理恐慌……

  事实上,除了5月19日由官方发布的预警信息外,大多数预警地震的,都来自于类似于此的民间小道消息。“比地震可怕的是余震,比余震可怕的是预报余震,比预报余震更可怕的是预报了余震却一直不震。”孙阿姨苦笑道。

  的确,孙阿姨可谓“乐此不疲”,因为来自“消息灵通人士的警告”让她躲过了一次余震。“25日那天宝鸡下大雨,下午2时隔壁帐篷里的嫂子突然神秘地让家人都赶紧出门,说刚有人打电话说,一会就地震。果然还没两小时就地震了……”可也正是这些越来越多层出不穷的小道消息,让孙阿姨身心俱疲。“天再热也不敢回家;进屋踩在地板上觉得地都是软的;听到楼下摩托车响也以为是警报;躺在沙发上会突然跳起来,真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了精神障碍;听说还有因为全楼都没人,结果一小区一晚上被小偷偷了18家。现在每天出去什么都带着,就差写遗嘱了……”

  皱着眉头、瞪着眼睛,作斩钉截铁的伪专家状……在宝鸡当地近十天,记者遇到的许多当地人,常常会神秘地说出几个预警信息;晚上在防震棚外,人们聚在一起,总有人会高谈一番:宝鸡人民公园湖水中的鱼前几日突然死亡,是否地震预兆?地震断裂带是否会延伸至陕西?秦岭山脉能否帮助宝鸡免受地震中心转移?到地球、月球、太阳成为一条线后,究竟怎样对地震产生影响?诸多现象,各种推测,讲得头头是道,有人辩之,也有人暗暗点头,最终到每个人都忧心忡忡地睡去。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人们在一条条不知何来的消息中精神紧张、度日如年,反倒只有当余震真正发生后,才会令人感到一次度过危机后的舒心、一番情绪高度紧张后的舒缓。这样的情况,令徐光兴颇为担忧,“要解决这问题,可采取一种被称为"灯塔效应"的方法。茫茫大海上,只要灯塔不熄灭,就能为深夜航海的人们提供安心。同样,我们只要能为当地市民建起信息情报的"灯塔",迅速及时地提供充分、强大、透明的信息,提供更多抗震救灾的资料和对恢复生活的知识,当地出版社也可以编写《心理自护手册》等,帮助人们尽早走出受困小道消息的窘境。这就是流言止于智者。”

  其实,需要“灯塔”的地方远远不止于当地。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东、海南、福建、内蒙古、山东等地,都先后传出过可能地震的消息,一则广东徐闻县海边两棵木黄麻树接连有大量螃蟹爬上的新闻,便曾引起整个地区对地震的恐慌,使得专家疲于应对……“如今有序地开展大规模心理干预和救援工作,已经极为重要。”徐光兴表示,“从临床看,重大灾难发生之后,约有25%的灾区群众会从暂时性应急状态转向转化成抑郁症、焦虑症、妄想反应等心理疾患。”

  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心理干预的介入,如今要注意从3个层次同时进行,发展性的心理疏导,让85%的大多数人稳定下来;预防性心理疏导,让剩下的10%-15%人稳定;此外还要结合斗争性的疏导,让极个别的恶意影响降到最低。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人们自助与互助,充分相信每个人的潜力,不过这需要大家共同出力,互帮互助的智慧,对灾后重建同样重要。”

  毫无疑问,这必将是一场“持久战”。(梁建刚)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