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芒克。 |
诗人多多。 |
诗人食指为大学生签名。 |
□文/记者 职茵
□图/记者 尚洪涛
“官员诗人”成热议现象
安徽官员诗人叶世斌被诺奖提名的消息正炒得沸沸扬扬,昨日上午新鲜出炉的2007年度中国最佳诗集《以生命的名义》,也出自广东官员诗人丘树宏笔下。食指、多多、芒克等来自天南海北的诗人昨齐聚古城,共同见证了2007年度中国最佳诗集颁奖仪式。
此次颁奖仪式由《诗选刊》杂志主办,除了林雪、何小竹、马丁林、高凯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诗人参加外,我省作家、诗人阎安、李小洛、沈奇、吴克敬、杜爱民等也闻讯赶来,主角丘树宏也来到现场,在著名诗人多多宣读过颁奖词后,他接受了由《诗选刊》主编周公度赠送的名家画作。
|
对于“官员诗人”现象,首先发言的诗人食指给予了肯定,他说:“当官的出诗,是时代的进步。在浮躁的社会中读诗是一种享受,对人的身心都有好处”。甘肃省文学院院长、诗人高凯也认为,官员写作值得肯定,因为官员写作更显示其一种社会责任感。我省著名诗歌评论家沈奇就目前陕西诗歌的尴尬处境做出分析。他说,陕西的诗歌历来都在中国诗坛的地位举足轻重,但诗人们的地位并不高,一个原因就是一部分人将文学物质化、功利化了,而诗歌纯粹是精神层面的写照。
朦胧派诗人芒克买房靠画画
与80后妻子同搞艺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诗人芒克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享誉诗坛,诗集《阳光中的向日葵》广为流传,被译成多国文字。1978年,意气风发的芒克同诗人北岛共同创办文学刊物《今天》,开创了中国现代诗一个崭新的时代。当年曾被文学青年们“膜拜”的芒克如今开始步入画坛,用刮刀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昨天,芒克带着自己4岁的儿子来到西安,与诗坛老友相聚,用激扬的语言嬉笑怒骂,其乐融融。
“我走哪都带着孩子,这小家伙现在走遍全国,可长见识。”芒克1950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次年开始写诗。“我和北岛的名字都是互相给对方取的。”
时过境迁,如今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芒克扔下写诗的笔,拿起油画刮刀开始作画。芒克笑说:“我画画很意外,全为经济目的,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就没正经拿过工资了,还是朋友出的主意,让我卖画为生。我一生从没摸过画笔,在家窝了俩月画出十几幅,朋友拿去办展居然全都卖了出去,我拿这笔钱付了房子的首付,现在我还有专门的经纪人。”芒克不否认,是诗人的声望给他带来如此收益,不过他极富装饰色彩的画清爽自然,透出诗的气息。
7年前,芒克认识了自己的“80后”妻子。“她是画油画的,但现在写诗、写小说,她的第一篇作品就发表在《诗刊》上。”
面对诗歌风行的年代渐渐远去,芒克挺乐观:“其实现在写诗的人数比当年多出很多,各种活动也特别多。”
多多:
诗人首先作为“人”而存在
昨天,“白洋淀”诗歌代表人物之一、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多多一出现在颁奖仪式现场,那一头白发和睿智的目光立即成为人们的“焦点”。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诗人究竟能为大众做些什么?多多就诗人的角色与社会责任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诗人的定义与“作家”、“画家”、“艺术家”有所不同,其他都是“家”,而诗人的定位则回归到“人”。他缓缓地说道:“诗人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的个体而存在的,但诗人又区别于普通人,诗人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去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对于社会责任中“大我”与“小我”的关系,多多明确地表示:“任何时候,‘小我’都必须服从‘大我’”,“小我小不了,大我就大不了”。不过,在面对自己的诗歌对中国诗坛影响的问题上,多多并没给出明确答案。他认为一部好诗应经过时间的检验,影响及意义应由后人评判。
食指:
“我的诗是一面窗户”
昨天,诗人食指也因参加2007年度最佳诗集颁奖仪式来到西安,在当年的激情岁月里,曾被誉为“新潮诗歌第一人”的食指现在已俨然一副老者的模样,与他交谈起来感觉亲切而温暖。记者好奇“食指”笔名的来历,他爽快地给出了答案,因为他的母亲姓石,同时希望自己所走的路平坦笔直,故而取名食指。
当下诗歌的创作显得比较“小众化”,即使在知识分子相对密集的大学里,读诗的人也是越来越少,相较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诗歌的受众面已大不如前,甚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面对这种现状,食指却豁达地一笑,全无忧虑焦急之感。他坦言:“这很正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一部分东西必然会有变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诗歌往往给不了青年人最现实的东西。”
“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食指对记者这样评价自己的诗作。由于他的作品基本遵从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因此有人曾尖锐地指出:食指诗歌创作的“豆腐块”形式缺乏新意。面对如此质疑,食指给出了这般巧妙地回答:“我认为诗的创作应该是有形式的,我的诗就是方方正正的样子,不过它是一扇窗,窗含西岭千秋雪,什么都在里面,包括思想与情愫。没错,诗人追求的自由就该是心灵的自由,而非创作形式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