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保金”的喜与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南焱/北京报道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下称“残保金”),这一事关国内8296万残疾人劳动权利和生存发展的重大政策,自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并实施以来,对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自2006年起,北京市的“残保金”由之前的残联征收改为地税代征,这一征收主体的改变,使“残保金”的数额骤然巨增,两年共计征收21.19亿元。
|
“残保金”使用率缘何只有30%
2008年9月5日,家住北京市教子胡同的韩宝寅老人见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后,一把抓住记者的手,一个劲地向记者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谢,并让老伴领着记者看她家的卫生间,这是一个经过改造的无障碍的卫生间。
6年前,韩宝寅老人不慎摔伤造成股骨头坏死,落下残疾,平时拄着拐杖在屋里只能挪动两三米。门可以不出,但厕所不能不上,在老人看来上厕所是她生活中最大的难题,厕所台阶有40多厘米高,每次上台阶,老伴要先拿个凳子垫在她的脚下,然后从后面拦腰抱住再使劲往上提。这可难坏了两位已年过七旬的老人。
而就在今年初,宣武区残联通过居委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对韩宝寅家的厕所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解决了困扰老人6年的生活难题。
这是北京市残联出台和实施的重残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改造费用由残联提供,仅宣武区已经改造350户,还有600多户准备改造。而北京市已经改造5000多户。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能列出很多,诸如对残疾人考学进行奖励;对2.9万名重残人员,参照低保标准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创建了220个残疾人劳动职业康复项目,150个温馨家园……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特别为残疾人提供的公益性和福利性项目的建立和开展,皆源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下称“残保金”)的征缴所带来的推动,对此社会赞誉十分强烈。
然而,在喜悦的同时,残联也有自己的困惑。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上述惠及残疾人的资金支出,均是突破政策所致,花的只是很少的部分,还有很大的资金却在国库里“休眠”。与此同时,残疾人的切身需求仍然难以满足,且“残保金”每年的征缴额度还在继续攀升。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如何突破这一怪圈?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