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企 奶源很脆弱
奶源有限,结构亦不合理。事实上,中国乳企自建的奶牛场很少,大部分奶牛场都由个人经营。而在整个产业链中,这些分散的奶源却处于弱势地位。
过去10年,中国乳业的平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演绎了一个个商业“神话”:蒙牛9年增长了500倍、伊利7年内增长近15倍。
|
总量不足是中国奶源的基本问题。1999年至2008年,中国的奶制品产量增长了近5倍,而奶牛的数量增长只有3倍。奶源有限,结构亦不合理。中国奶协一位人士对记者坦言,事实上,中国乳企自建的奶牛场很少,大部分奶牛场都由个人经营。他表示,国内乳企“除了三元、光明、完达山等还有一些自己的牧场”,一线阵营的蒙牛、伊利等,自己的牧场“非常少”,比例“很低”。
据这位人士提供的数据,全国存栏奶牛中,2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的仅占30%,非规模化的散户养殖仍占绝大比例。“牧场是牧场,加工企业是加工企业,基本都是相互独立的。”
而在整个产业链中,这些分散的奶源却处于弱势地位。乳制品企业疯狂的扩张,还带来了产能的大量过剩。据了解,中国乳制品产能有5000万吨左右,但产量只有 3000万吨。2006年整个行业的盈利仅55亿元,3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30%的企业勉强维持。在此背景下,缺乏议价能力的奶农,生存空间被一再挤压,甚至跌入了亏本的境地。
“要市场,不要牧场。”这一曾帮助中国乳企向奶农转移成本压力、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模式,最终被证明是“饮鸩止渴”。无法分享乳业发展成果的奶源,以一种两败俱伤的方式实施了“报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