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眼中的全球化新契机:中国企业时刻准备着
陈姗姗
出手,还是观望?
这可能是从华尔街到北京, 全球企业家们目前共同思考的问题。当突然袭来的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其造成的影响和持续的时间已经模糊了所有投资者的视线,何时是收购的最佳时机?何时是最低的谷底?
信心正在减弱,不确定性正在积聚,这从今年下半年全球并购交易额的变化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2008年第三季度,世界上活跃着700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额,而到了第四季度却只有1100亿美元。“这就是信心危机,”翰威特咨询公司企业变革与重组咨询全球业务总监Piotr Bednarczuk指出。
而今年,中国企业却在海外收购方面有两个“惊天”大手笔,一是中铝在1月的最后一天英国股市闭市后,以收盘价溢价约19%拿下世界矿业巨头力拓12%的股权,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二是10月中钢集团耗资12亿澳元完全掌控澳矿产企业中西部公司,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桩成功的海外“敌意收购”。
当中国企业正在为震惊了全世界的“走出去”欢呼雀跃时,美国金融危机的突然袭来,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发生了大逆转,中铝和中钢所收购的资产,在账面上严重缩水。随后,以澳元为首的多种外币急剧贬值,在澳拥有首个海外投资项目的中信泰富,也因购买与澳元有关的杠杆式外汇合约,而被爆出潜亏147亿元,成为复杂的外汇衍生品市场大震荡的牺牲品。
全球化有错吗?中国企业究竟何去何从呢?
中铝总裁肖亚庆的一段话,似乎可为目前的混沌状态指明方向:“走出去”是中铝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所作的必需努力,走出国门开发资源是中国参与资源全球化过程的一步,这一步迟早要走。但“现在‘走出去’也要更加谨慎小心”,中钢总裁黄天文同样如是提醒。
战略和成本的平衡点
“未来几十年,全球经济格局肯定会发生根本变化,亚洲会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拥有更多发言权,而在这其中,中国企业更将是决定性的一环,可在全球经济中处于一个很好的位置。”Piotr Bednarczuk说,往往在经济周期低谷时才可获得更好回报。这次金融危机已经带来了美国很多产业的整合机会,如医药、新能源、新科技,“目前已有海外资本在悄悄潜入。”
另外,金融危机还导致很多全球性的公司重新审视他们的业务组合,可能会剥离部分资产,这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是绝好的机会,可以选择收购部分资产来补充自己的业务资产和业务组合,也降低了大规模收购整个公司的风险。
不过,就像没有人能预测股市何时见底一样,何时是投资的最佳时机也是见仁见智。国际大公司的经验是,在市场大起大落时保持谨慎,但根据并购动机和战略要求列出值得关注的并购对象名单,然后持续关注,直到它们在经济周期中的走势和价格达到并购可以承受的能力。在这一时期,清晰的并购选择标准和理性的收购成本底线,是企业最需要明确的两个因素。
协同效应如何产生
对于许多增长迅速的中国企业来说,出手收购不缺钱,而要融入全球并产生协同效应却不容易实现。
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亚洲公司实施跨国并购时,更关注的是被并购资产的价值本身,但只进行财务评估是不够的,实际上风险更多来自于整合,以及并购之后的管理。Piotr Bednarczuk称,亚洲公司之所以要选择海外并购,一般是希望获得技术、研发和渠道,而这些都对并购后的管理要求非常强。
从管理上看,中国企业自身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在最近举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研讨会上就指出:“你不知道要选谁,培养谁,你的员工不爱打仗,没有积极性,不会打仗,组织架构不合理,这些都要好好研究。大风浪来了,谁的能力强谁就能活下来。把自己的事做好,向别人学习。即使这样,也很不容易做好。”
那些拥有全球并购经验的跨国企业,大都形成了成熟的并购和评估流程,包括对被并购公司的文化、制度、核心团队能力和稳定性以及监管环境各个节点的评估,这是中国企业未来融入全球化时要学习的。
一位长期从事海外矿业开发的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现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首先比的是毅力、耐力和耐心,最后才是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