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红色江淮纪行

红色江淮纪行:新媳妇的被面都捐上战场

支前先进们所获得的奖励
支前先进们所获得的奖励

当年支前用过的独轮小车
当年支前用过的独轮小车

    来源:安徽市场报

  红色江淮纪行之淮海战役

  新媳妇的被面都捐上战场

  淮海战役是一场规模浩大的战役,要取得这样一场大战的胜利,除了指挥得当,三军用命,还有一个关键要素是后勤保障。而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能动用现代化手段保障战役后勤,但却把人力保障发挥到了极致。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

  陈毅名言“淮海战役是用独轮车推出来的”正是对当年支前大军的最高褒奖。

  王丽丽 记者 志强 李健 文/图

  (搜狐新闻全程支持)

  位于徐州市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7年9月投入使用,除了原先陈列的阵亡先烈、战役进展的展厅,新馆还特意开辟了两个展厅,全部用来展示当年苏、鲁、皖、豫四省人民支前的事迹和实物,在这两个厅分别以物资支前和送亲人参军入伍为主题,对人民支前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

  小竹竿记载支前“路线图”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开战在即,山东解放区也迎来了土改完成后的一个丰收年。跟无数的山东农民一样,山东农民唐和恩收割完自家的粮食,拄着一个一米来长的小竹竿上路了,这是他原先讨饭用的。他从自己的家乡山东胶东地区莱东县出发,在五个多月的时间内,唐和恩和同伴们与支前大军一起,冒风雪,忍饥寒,跋山涉水,日夜奔走。自己吃“三红”(红高粱、红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供应部队。遇到刮风下雨,就把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军粮上。淮海战役军需的9.6亿斤粮食,就被唐和恩这样的普通民工运到了前线。

  而在唐和恩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包括江苏、山东、安徽三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

  今天,这根小竹棍就平躺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展厅里。

  被面和棺木都捐上战场

  曹县五区后张庄村70多岁的翻身妇女张大娘,土改分得11亩地,过上了好日子。她见村里装米急需口袋,便把给新媳妇做的新被子剪开做成了口袋装米,并对儿媳妇说:前方用米当紧,咱在家怎么都好对付,等打倒蒋介石后,咱再不用趴豆棵了,不愁没好日子过。

  1949年1月3日《中原日报》刊载:新安县翻身农民于书堂老人,年近七旬,他让两个儿子把自己准备做棺木的圆木锯成四方的枕木,抬着送到车站。别人问他:“你百年以后,用什么送终?”于老汉风趣地说:“我死后,用石头做寿棺,不怕雨,不怕晒,安安稳稳逛西天。”

  新媳妇的被面、百年后的棺木,对中国人来说最为重要的物件,都用来支援了解放军。

  “人民的母亲”为军队制军鞋

  费县民工王奎行,带着8名同伴,3次冲上火线,救了16名伤员,父亲病故也未能回家。莒南县担架队有2797名成员,1200人没有棉裤,1390人没有鞋子,但是却在寒冬腊月中奔走在前线。其中,特等支前功臣朱正章腿生冻疮,肿胀难忍,仍拄着拐杖坚持送伤员,连续8趟,往返300余公里,他甚至用自己吃饭喝水的碗给伤员接大小便。

  沂水县民兵连一排,在排长张伯高的带领下,为部队服务三个月,押解战俘2180名,全排集体立功。民工李汇文拒绝了国民党俘虏的金钱收买,并将俘虏用于贿赂的银元上缴。

  “人民的母亲”日照县范大娘,将三个儿子送去参加解放军,先后牺牲。她听到噩耗后,仍一如既往地纳底子赶制军鞋。

  红色江淮纪行之淮海战役

  只一天 集结万人担架队上战场

  当年支前队长回忆淮海战役支前的26个日夜

  郑英保老人,今年88岁,1948年时任亳县县委委员、组织部长,解放后曾任中共宿县地委副书记。淮海战役期间,亳县紧靠淮海战役前线,是支前的要冲之地,因此亳县是解放军重要的支前物资转运站。当淮海战役打响后,亳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全力以赴,不惜倾家荡产,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援。作为当时亳县县委委员、组织部长,1949年11月20日,郑英保带领亳县的第二批担架队,带着2000副担架,奔赴双堆集战场,担负前线短途转运伤员的任务,至1948年12月16日黄维第12兵团在双堆集被围歼后,郑英保带领的亳县担架队完成任务胜利返回,历时26天。

  王丽丽 记者 志强 李健 文/图

  12000人担架队奔赴战场

   由于已经是88岁的高龄,郑英保老人的听力有所下降,但听闻记者的来意,他很高兴地将这些年保存的资料打开,小心翼翼地翻开他珍藏的1948年日记向记者介绍:“当时,我27岁。按照县委的分工,我带领1万2千位民工,2000副担架组成的亳县担架队,日夜兼程奔赴双堆集战场,负责伤员转运。接受任务后,我就投入了战场。白发苍苍的指挥员手一挥,就把我们带进了当年战火纷飞的沙场。”

   郑英保老人回忆,淮海战役开始后,亳县的第一批担架队是由县委书记张友奇带领的,参加了支援解放军攻打宿县的战斗。1948年11月20日,亳县县委就接到了豫皖苏二专署战勤司令部通知,要求亳县迅速组织担架2000副前往报道。郑英保接到任务后,与亳县支前委员会秘书魏健和冯振国一起按照县总队、区大队、乡中队、村分队的建制进行组织编组,在编组过程中规定:一副担架六个人,互相接力替换,三副担架为一小堆。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亳县县委就动员了民工12000余人,担架2000副。11月21日早晨,郑英保带领的担架队就出现在亳城西杨楼集结待命。在接受短暂的战场介绍之后,郑英保带领的担架队就即行出发,不顾疲劳、日夜兼程,终于在11月27日的拂晓赶到了双堆集解放军前线指挥部。

  寒风中,担架队员汗流浃背

   当进入战地后,郑英保带领的担架队与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后勤部取得了联系,后勤部长向郑英保交代了任务:把前沿阵地包扎所经过简单护理的伤员从前线抬下来,送到后方指定的卫生处进行救治。“这个任务非常艰巨,被围的国民党军为了突出重围,疯狂地向我军阵地反扑,战斗频繁,在接送伤员的路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窜出一名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士兵,因此抬伤员的路上处处是险。”郑英保对担架队员们的要求是:机智勇敢、深入前线、行动迅速、转运及时。

   11月27日晚,亳县担架队就进入了阵地。担架队员们冒着枪林弹雨,在阵地上奔波。有的背、有的扶、有的抬,让受伤的亲人稳卧在担架上,跑步转送到包扎所。“时值隆冬,冷风刺骨,然而我们的担架队员们却汗流浃背。”郑英保回忆。

  打扫战场捡回三千发子弹

   1948年12月16日,双堆集围歼战胜利结束的第二天,郑英保带领的担架队配合军队打扫战场。在抓获了部分国民党军残余之后,担架队又搜缴了电话机、望远镜等物。“最令人振奋的是,担架队干部冯振国在打扫战场的过程中,带回了左轮手枪一把,子弹足足三千余发。”郑英保老人回忆,不仅如此,在打扫战场的过程中,支前大军发挥了秋风扫落叶的精神,双沟、郑桥两区的担架队还俘虏敌人80多人。

   1948年12月17日,在顺利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后,亳县担架队受到了部队首长的表扬,并奖给大红旗一面,带着这面光荣的红旗,郑英保和担架队返回亳县。

(责任编辑:刘芬娟)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