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庆祝建国60周年成就消息

盛世治水新跨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水利发展综述

  提起黄河鲤鱼,家住黄河岸边的郑州市邙金区小李河村民王小五很兴奋:“我们这儿漂鱼又多起来了。”原来,这一带的河南老百姓喜欢把鲤鱼叫漂鱼。近年来,黄河治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调水调沙,已累计通过河槽向渤海排沙3.8亿吨,使“悬河”上抬的速度得到有力遏制,黄河生态得到了改善。

  不仅治沙,还要治水。建国以来,黄河两岸共筑起了1400公里坚固长堤。目前,全流域已经建成大中小型水库及塘、堰、坝等蓄水工程10100座,总库容720亿立方米;作为沿河50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城镇、晋陕宁蒙地区能源基地和中原、胜利油田的水源,黄河平均每年保障供水55亿立方米。宁、内蒙古、汾、渭等老灌区通过恢复、整修和改建,各级排水系统逐步完善,流域及下游引黄地区灌溉面积达到1.1亿亩,实现了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养活全国12%的人口、浇灌15%耕地的奇迹。目前,黄河流域及下游两岸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粮棉基地。

  水治则天下宁。从过去“小水大灾”、洪水泛滥,到现在“大水小灾”、有序应对,黄河、长江、淮河、珠江……一条条安澜的江河见证了水利60年的辉煌成就。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临淮岗、小浪底……一个个重点工程筑起了新中国一个又一个治水丰碑。

  兴水利,除水害,盛世治水翻开了崭新篇章——60年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科学治水方略不断完善,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带给百姓越来越多的实惠,水利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筑牢防灾减灾屏障,守卫江河岁岁安澜

  (镜头一)“过去是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安徽阜南县王家坝镇唐庄村82岁的郎士和老人说,村里人深受水患之苦。“从河边的窝棚,到保庄圩的砖瓦房,现在大水人不慌!”随着治淮工程的建成,村里人的日子安稳了。提起2007年的淮河大水,老人还记忆忧新,“政府给建了新庄台,有坚实的大堤围着,蓄洪也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政府还把蔬菜、水果等物资挨家挨户地发到了手里。”

  去冬今春,对水利人来说,又是一段难忘的战斗岁月。持续时间几乎超过半年的旱魔,袭击了我国华北的主要粮食产区,夏粮能否夺得丰收成了旱区的头等大事。旱区人民引水斗旱魔,水利人付出了艰苦努力。如今,我国夏粮产量达到了12335万吨,增长2.2%,夏粮实现了“六连增”。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新中国水利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基础、科技手段,发挥出显著成效。对地震形成的105座堰塞湖的应急处理,实现了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人员无一伤亡,创造了世界上处置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翻开典籍,中华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治水史。大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但我国地理形态的差异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使得历史水旱灾害频发。《汉书.五行至》记载西汉高后三年(公元185年),“南郡大水,水出流四千余家”;清乾隆53年(1788年),洪水溃堤,湖北被水淹没36县,江陵城内水深一掌七八尺,房屋倒塌4万余间,“水深两丈,二月不退,舟楫入市,民漂溺无数”……解放前,一场洪水能夺走几万、几十万生命,一场大旱即饿殍遍野。水旱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治国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江河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先后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总结经验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在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同时,也因历史上曾经“三年两决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害河。如今,黄河之害走了,黄河之利来了。黄河已经连续63年伏秋大汛不决口,为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且看长江大洪水。1931年大洪水,死亡人数超过14.5万人。1998年大洪水,因灾死亡人数降低到1931年长江大洪水的1%,特大自然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再看淮河大洪水。1931年特大洪水,死亡7.5万人。2007年淮河大洪水期间,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沿淮转移人数较1991年大洪水减少99%,无一人因洪水灾害死亡,昔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旧景象一去不返。

  ……

  防洪保安成就显著,这是新中国发生的一个巨变。这种巨变来之不易,它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益于广大军民团结治水,得益于盛世治水修建的各类水利工程和不断创新的科学防洪理念。从“蓄泄兼筹”的江河治理方针,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各级水利部门在中央治水方针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赢得了防汛抗旱的先机,把握住抗洪救灾的主动权,形成了完善的科学防控水旱灾害的制度体系。

  洪水来时有序应对,大旱力抗确保丰收。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先后战胜了七大江河发生的较大洪水50次,较大严重干旱17次。60年来,防汛抗洪减灾取得了巨大成效。据统计,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死亡人数由20世纪50年代的年均8976人,降低到2001年以来的年均1507人。平均每年抗旱浇地3050万公顷,年均挽回粮食损失4059万吨。

  如今,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减灾体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屏障。   工程体系初步形成,夯实水利发展根基

  (镜头二)今年86岁的冯长明,是郑州黄河河务局的退休老河工,他怎么都想不到,当年千疮百孔的大堤,如今变成千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化堤防。他感慨地说:“黄河像有了洪水冲不垮的铜墙铁壁。”从当年“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到现在机械化作业,成千上万的军民,先后4次加高培厚黄河大堤,筑起了1400公里固若金汤的长堤,相继修建了三门峡、故县、小浪底等干支流水库工程。据统计,60年大堤所用的土石方量能建15座万里长城。

  新中国成立以前,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许多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1950年年末至1960年年初,新中国以治淮为先导,开展了对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水利的基础地位,对水利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江河治理和开发步伐明显加快,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一大批工程开工兴建,为时代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三峡工程,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使长江荆江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万吨级船队每年有半年时段可直航重庆市,年通航能力提高四五倍。

  小浪底工程,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原来的约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有效减少泥沙淤积。

  南水北调工程,将有效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规划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临淮岗工程,结束了淮河中游无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历史,实现了沿淮人民的百年夙愿……

  新中国江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6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10034.6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

  60年来,防洪工程体系抗灾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国已建成江河堤防28.69万公里,修建各类水库8.6万多座,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全国639座有防洪任务的大、中、小型城市,有299座通过防洪工程建设达到设防标准。

  60年来,我国供水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水利工程年实际供水量达到5000多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了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有效应对了多次严重干旱,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旱灾损失。特别是国家实施的东深供水、珠江流域压咸补淡、引黄济津、嘉陵江调水等工程建设和应急措施,保证了香港、澳门特区和深圳、珠海、中山以及天津、重庆等重要城市的供水安全。

  水利工程建设的成就,将水利建设推向一个辉煌的新高度,并有力支撑社会经济发展。   农田水利彰显魅力,源头活水惠泽民生

  (镜头三)“吃了大半辈子苦水,没想到这清水能流进家来!”山西省灵石县桑平峪村农民张宝柱,说到水,他满眼是泪:“过去咱这里的水,吃了肚子疼,村里人都到10里外的地方担深井水。以前自己用小车推水,来回要一个小时,两天担一次。后来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得求人担水。”有了这股“幸福水”,今年他家养了猪,还买了洗衣机,生活越来越有滋味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农田灌溉面积只有标准很低的2.4亿亩。1952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电力灌溉工程——珥陵灌区正式开工建设。珥陵灌区的建成,标志着大面积电力灌溉的开始。都江堰扩建,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人民胜利渠等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大规模的灌区建设,让中国的粮食供给出现了转机。由于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低水爬上高山,咸水变成甘泉,很多盐碱地、易旱易涝地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中国的粮食供应跃上了新的台阶。

  水利部专家李代鑫说:“60年来,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8.77亿亩,占世界总数的1/5,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以占全国耕地48%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和90%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灌区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经过60多年的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实现了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用占全球约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粮食问题。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一个重大贡献。水利为保障中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农村饮水,一项艰巨的任务。2005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此项工作进一步“提速”,力争在2013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各级政府把农村饮水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进行了不懈努力,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据统计,我国累计解决了2.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04年底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

  病险水库多、安全威胁大,始终是悬在人民群众头上的“一盆水”,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特别是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投资510亿元,用三年的时间对全国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集中进行除险加固。到2010年底,经过大规模的除险加固建设,我国水库安全状况将得到很大程度改善。

  如今,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水利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水利事业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水利事业已经初步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新格局。   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定发展人水和谐相处

  (镜头四)“政府帮村里兴建了崔家沟水库,坡地改梯田,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土"成了"三保土"。石头山变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贵州毕节市南关村村支书张安福说,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使村里在2000年摘了“贫困帽”,2004年进入全市50个经济强村行列,南关村也更名为橙满园村。

  “曾经是青山绿水,如今,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水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表情凝重。

  不独淮河,其他河流同样承载着工业化时期的环境压力。塔里木河流域不合理开发导致河道断流;黄河断流导致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洞庭湖区盲目围垦,湖区萎缩严重……一系列水环境恶化的教训表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生态承载能力。诸多发展需求的背后,无一不考验着新时期水利的支撑保障能力。

  按照党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水利部门转变治水思路,创新治水实践,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启了水利发展的新进程。

  新的治水思路,指导着水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2000年,中央提出建立节水型社会;2005年,中央再次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为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战略。目前,全国已确立国家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100多个。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说:“要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大步走向人水和谐。”黄河自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有效缓解河道泥沙淤积的同时,黄河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下游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恢复……这些都成为可持续水利、生态水利建设的生动例证。

  在新思路的指导下,人为洪水让路,淮河、洞庭湖等过去人水争地矛盾突出的河湖防洪开始走向从容;需水管理悄然实施,经济产业结构迅速向节水方向调整,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生活越来越好,2003—2006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从448立方米下降到272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4左右提高到0.46,全国用水总量年均增幅不足1%……

  到2020年,我国水利事业将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将得到可靠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水利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庾信<<春赋>>说:“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我国水利事业60年辉煌成就,犹如春之来临,但新的征程任重道远。有60年水利事业发展的积淀,有科学治水方略的指引,水利事业的发展,将更加辉煌。
(责任编辑:赵婷)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