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调解站构筑“第一道防线”
来源:
沈阳日报
2009年11月10日07:33
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社区居民之间的民事、经济纠纷增多,利益调节不当引发的各种矛盾也在增加。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记者11月9日从沈河区大西街道党工委了解到,他们专门成立了社区党员调解服务站,力争让矛盾纠纷在社区内就得到有效化解,构筑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里
大西街道党员服务中心负责人钱丽告诉记者:“目前影响基层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由于街道老旧小区多,人口集中,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备,产生的纠纷除了婚姻家庭、邻里矛盾外,还包括与物业公司、房产部门等的矛盾。例如:下水管道不畅,房屋维修不及时等问题都时常出现。另一方面,基层调委会人员较少,而矛盾纠纷又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仅凭调委会人员调处矛盾纠纷,有时会延误最佳调处时机,一些重大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很难在基层部门得到解决。当事人在求助无果的情况下,往往就会采取抵触、上访等多种手段。”
如果从实际出发,直面困难,解决问题,成立依托社区党员义工的影响力与律师的说服力于一体的长效矛盾调解服务机构,就可以把小事化解在社区里。5月初,大西街道在涌泉社区腾出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在现有社区调解委员会基础上,吸收了32名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退休公务员、转业军人、退休教师组成了社区党员调解服务站,并聘请了专业律师定期为居民讲法,开展调解工作。
把群众困难放在党员心里
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党员调解站制定了预约调解制度、调解公示制度、领导接待制度、重大事项听证调解制度等,保证了调解工作环环相扣,有章可循。半年来,党员调解服务站已经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百起,实现了“小事不过夜,大事不出院,矛盾不上交,处理有结果”的目标要求。
前不久,小西路居民王大姐为儿子的婚姻问题找到党员调解站。她对儿子的女朋友很不满意,不同意两个人继续相处,对儿子在经济上采取了控制手段,还坚持不给儿子户口本,阻挠他们登记结婚。调解站主任张丽衡、党员调解员李春化、张晶都参加了调解工作,他们分别与当事人谈话,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指出王大姐处理这件事时的不当之处,同时批评她的儿子也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然后从双方各自的立场,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设性意见。王大姐终于被说服了,并承诺不再干涉儿子的婚事,双方对调解结果都非常满意。
钱丽说:“在受理纠纷时,由于社区调解员平日就与调解对象朝夕相处,容易与当事人沟通和得到信任,因此许多纠纷得到了及时化解。有些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也能够做到及早深入现场了解当事人的情况。”党员义工王佐霞在参与多次调解后,也切身感受到了社区党员调解服务站给居民带来的方便与实惠,“让党员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这就像让自家人过问自家事。过去,邻里之间化解纠纷经常直接找律师,调解成功后再见面也很尴尬。而党员调解员扎根基层,贴近群众,便于在第一时间发现矛盾纠纷苗头,以最小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化解矛盾。”
本报记者 肖江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