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人物
文/图 本报记者储皖中
本报通讯员 党予
图为张荣德在苗寨调解纠纷。
“老百姓有困难找到我,说明他心里有条过不去的河。我就要做那河里的渡船人,只要把他们渡过去,困难也就解决了。”云南省马龙县月望乡深沟村委会的人民调解员张荣德,用这样朴实的话语来诠释他所从事的人民调解工作。
今年63岁的张荣德从1986年开始做人民调解工作,一干就23年。多年来他成功调解了上千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自己所在的村子无一起刑事及治安案件,无一起因调解不当而导致矛盾激化或越级上访,全村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
“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支持自己的调解工作,就只有365天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
深沟村是曲靖马龙县一个老、少、边、穷的少数民族村庄,全村以苗族村民为主,经济十分落后。随着近几年村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土地、山林、赡养、婚姻等矛盾纠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
一天,可乐村的男青年张某突然向早已订婚的小冲村的女青年徐某提出退婚,并和另一名女子办了结婚手续。未婚夫变心让徐某极度绝望,喝了农药后抢救无效死亡。随后,两个村上百名村民提着镰刀、扁担、棍棒等工具,互相对峙,眼看就要爆发一场流血事件。张荣德闻讯,在关键时刻冲到了两伙红了眼的亲族中间,耐心劝说,费尽口舌之后,双方终于同意在他主持下进行调解。
由于双方都不愿进入对方村子,张荣德将大家带到两村交界的一座小桥上调解。他一边劝说双方,一边拿着笔记下调解内容。从中午11点到下午6点多钟,张荣德没有顾得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腿脚都站到发麻。在他不厌其烦的劝说下,双方当事人终于受到感动,并达成了调解,从而避免了一场流血惨剧的发生。
像这样经过张荣德耐心细致调解,双方握手言和的事例还有很多,他常说:“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支持自己的调解工作,就只有365天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
“做一个合格的人民调解员,就是要苦得、饿得、走得和忍得,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调解工作,也才对得起自己肩上的这份职责。”
有人说张荣德“很傻”,为了一起跨地区的纠纷,他自费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的地方去调解;有人说张荣德“执著”,在方圆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尽管最远的路程一个来回需要走20多公里,他仍然坚持徒步而行;还有人说张荣德“好欺负”,不会发火。面对种种说法,他经常说:“做一个合格的人民调解员,就是要苦得、饿得、走得和忍得,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调解工作,也才对得起自己肩上的这份职责。”
马龙县月望乡司法所所长张关云这样向记者介绍张荣德:“老张工作做得很细,经常到各家各户走访,哪个时候牲口容易被偷,他要交代;哪家子女不孝顺老人,他要说教;哪家门口的小马车摆放不顺、街边的牛屎马粪不清理干净,他要管到。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管家。”
张荣德则对别人的称赞很淡然,“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老百姓找我们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小事,他们把希望寄托给我们,寄托于法律,让双方都满意,是我们的责任。”
“村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就不容易出现被偷、被盗的现象,村里的社会治安就会好起来,调解的工作也就减少了。”
曾经在张荣德调处下成功化解打架纠纷的赵家庄村苗族村民杨赢对他十分尊敬,“老张办事很公道,不讲兄弟族类,不分内姓外姓。他办事我们苗族人信得过,和他就像一家人。”
为了加强苗族村民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张荣德经常到各家各户宣传法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并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用乡村广播、法制讲座等形式讲解法律,真正实现了法律与苗族村民“零距离”接触。
为了不让邪教传入苗族山寨这块净土,张荣德还把当地有威望、群众信任、法律意识强的农户设立为“法制宣传中心户”,定期组织大家进行法律学习,为他们提供普法宣传资料,使苗族村民即可就近学法,又成为集中宣传法律知识的“小课堂”。
对于法制宣传,张荣德有独特的见解。“村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就不容易出现被偷、被盗的现象,村里的社会治安就会好起来,调解的工作也就减少了。”
看着张荣德这么大年纪还奔波于各个村寨,家里人心疼地劝他别干了,希望他能够安享晚年。张荣德说出了深埋心底的话:“我年纪大了,也想过不干人民调解工作。之所以还在干,一个是村民看得起我,对我信任,另一个是我喜欢这项事业,只要大家需要我,我愿意一直干下去。”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