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 武汉晨报探访

武汉“蚁族”生存状况调查 取暖仅靠电热毯

来源:汉网-武汉晨报
2009年11月23日11:43

  

曾锦华与两个堂妹的“家”,十分简陋。
曾锦华与两个堂妹的“家”,十分简陋。

曙光新村因房租便宜,成为“江蚁”最为聚集的租住区。
曙光新村因房租便宜,成为“江蚁”最为聚集的租住区。

    “蚁族”说的不是蚂蚁,而是被比喻成蚂蚁的人群——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之所以将该群体称为“蚁族”,是因为他们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他们都来自所居住城市之外的地方,为了趁着年轻“闯一闯”,即使可能会拥有稳定的工作,他们也拒绝返回故乡。

  根据“蚁族”分布的不同,人们把他们分别冠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

  本文探访的,就是被称为“江蚁”的外地在汉大学毕业生的故事。

  “江蚁”之家取暖仅靠电热毯

  11月16日15时,武汉大雪纷飞,曾锦华的“家”里冷得像座冰窖。

  23岁的曾锦华是典型的“蚁族”——湖北荆门人,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英语系,目前在武汉科技学院-莱佛士设计学院当英语老师。

  曾锦华和两个堂妹一起,租住在关山曙光新村一间30平米的小屋里,厨房、厕所是室外公共的,月租300元。屋里没有空调,没有电视,甚至没有很多“蚁族”的必备品——电脑,唯一和“电”扯得上关系的,是一张电热毯和一个“热得快”电烧水器。

  “还好,不冷。”曾锦华微笑着说:“冬天我们吃过晚饭就挤在被子里看书、聊天,一点都不觉得冷。”

  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锦华一直端着杯热水取暖。因为太冷,大家始终站着说话,并不时跺跺脚活动活动身子。

  “夏天不热吗?”

  曾锦华的回答还是“还好”。“有电扇,不热。再说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单位,即使下班了也赖着不走,蹭单位的空调”。

  【待遇】“江蚁”月薪难超1500元

  与很多“江蚁”相比,曾锦华算是令人羡慕的——她刚毕业就找到了工作,月薪两千元,这在“江蚁”里属于较高的,在武汉也属于“过得去”的水准。然而,作为一个自备食宿的“外地来汉人员”,这点钱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了。

  曾锦华家在农村,很穷,当初读大学,贷款1.3万元。曾锦华去年毕业找到工作后,就开始攒钱还贷款,现在刚刚还完。她的下一个目标是攒钱买电脑。

  曾锦华的堂妹曾敏华毕业于武科大城市学院,目前在一家电脑城做销售,月薪只有1200元。她说,她大部分同学的工资就是千元左右。

  一位名叫廉思的北大博士后,花两年多时间走访全国“蚁族”,写成了一份研究报告——《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其中称,“蚁族”的工资待遇普遍不高——北京、上海等地的“蚁族”平均月收入不到2000元,且没有“三险”等社会保障福利,广州、重庆、武汉、西安等地就更低了,普遍不到1500元。

  【追求】留在武汉闯天下

  虽然工资不高,但“江蚁”仍然宁愿守在武汉。

  24岁的林巧文和男友都是湖南益阳人,家人为他们在益阳和长沙都找好了稳定的工作,他们却不愿回去。“刚毕业,总想离开家乡。”林巧文解释说。

  而对于来自黄冈的何忆伟等人来说,武汉显然比老家要好得多。毕业于湖北经济学院的何忆伟说,回老家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会在乡政府混个公务员之类的,守着不到一千元的工资混一辈子。“那种生活有什么意思呢?我宁愿在武汉闯一闯。”

  【担忧】“江蚁”怕贼怕借怕欠薪

  新浪房产论坛武汉版版主“小一”,真名叫郑鹏飞。这位23岁的大学毕业生曾经也是“蚁族”一员。今年10月29日,“小一”在新浪论坛发表《“江蚁”——武汉“蚁族”生存现状系列》帖子,叙述了很多“江蚁”的辛酸故事。

  11月19日,“小一”接受采访时说,“江蚁”有三怕:一怕贼、二怕借、三怕老板欠薪。

  曾锦华曾搬过3次家,原因都是不安全。作为举目无亲的外地人,“江蚁”普遍缺乏安全感。挤公交被偷钱包、租住房被人撬了、下班被人尾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些本来是讹传的小故事在“江蚁”中流传,却往往衍生出越来越让人恐慌的骨牌效应。

  被朋友借钱也是令“江蚁”们头疼的事情。林巧文就最怕有人借钱:“都说出门靠朋友,来借钱的也都是像我们这样的外地人,不借也不好,谁没有求人的时候呢?”可是,往往一笔借款就会打乱“江蚁”们好不容易实施的攒钱计划。

  不过,“江蚁”最怕的还是老板赖账。

  去年从中南民大新闻系毕业的江西人吴波,至今没有攒到一分钱,还欠了一屁股债。他毕业后本来很幸运地应聘到一家杂志社当实习编辑,按照规定,实习期间没有工资,只有200元的住房和交通补贴,不过3个月后转正,就有2000元薪水和稳定的“三险”福利。然而,实习8个多月,单位压根不提转正的事,最后,他只好到广埠屯一家电脑城当起了月薪1000元的软件销售员。

  【蚁域】大量“江蚁”扎根“城中村”

  “小一”写过这样一与话:“城中村”,一个“80后”一生都无法忘怀的词语,因为我们曾经历过,曾感受过……

  调查发现,“江蚁”主要居住在武昌和洪山的“城中村”——这里一来便宜,二来离上班地点不会太远。

  洪山区的小河西村、陈家湾、熊家咀、纺织路、当代学生公寓等,东湖高新区的东湖新村、曙光新村等“城中村”,都是“江蚁”的集中地带,被称之为“蚁域”。

  广埠屯、街道口、鲁巷附近的电脑城,光谷的很多高新集团,是“江蚁”供职的主要单位,每天早上八九点,这些地方附近的大街上,满是行色匆匆的“江蚁”,他们或者手上拿着面包,或者手上端着热干面,一张张面孔年轻而稚嫩。

  24岁的何忆伟住在关山新竹路,他告诉记者,关山一带的房子非常紧俏,租房信息上网最多一天,就马上会被订下来。这说明,这一带的“江蚁”太多了。

  曙光新村物业公司黄姓工作人员说,小区不到300套住房,最少有200套租给了“江蚁”。

  记者经多方采访,始终无法了解“江蚁”的具体数量,但廉思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中统计认为,全国有上百万“蚁族”,其中北京最少有10万。“小一”等武汉网友则认为,“江蚁”人数最少在5万以上。

  【隐患】“蚁族”已成第四大弱势群体

  廉思其实也是“80后”,生于1980年的他带领他的课题组和调查团队,深入进行了两年多的实地调研,于今年9月出版了《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顿时在全国掀起一阵“蚂蚁热”。他认为,“蚁族”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蚁族”的生存状态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普遍担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呼吁人们都来关心“蚁族”:“因为关心他们,就是关心国家的未来。”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认为,“蚁族”的出现,是我国普及高等教育后出现的新问题,是教育体制改革不及时、不彻底带来的后遗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丁宁宁含泪写诗与“蚁族”共勉——

  在那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代,他们诞生了,

  当老一代人要告别革命的时候,他们成长了。

  他们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先行者,

  他们是新世纪中国梦的探路人。

  不管权力、关系如何戏谑平等竞争规则,

  他们仍然选择了勤奋工作;

  面对被金钱、权贵绞杀的社会道德底线,

  他们没有放弃理想和希望。

  关注他们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

  这是因为:

  中国要靠他们去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世界要靠他们去寻找人类前进的方向!

  【声音】呼吁修改《高教法》保障“蚁族”权益

  有消息称,关于“蚁族”的问题已经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

  法学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教授乔新生呼吁,应尽快修改《高教法》,把高校就业率纳入法律调整范围之内,从源头解决“蚁族”问题。

  乔新生认为,现在的教育制度是“只管生产不管销售”,高校只管培养大学生,不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否适应社会需求,造成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找到的工作不能发挥专业特长,大学生的待遇自然就提高不了。而现行《高教法》对此显然无能为力,只有通过修改《高教法》,调整教育模式,使大学教育最大限度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才能从源头解决“蚁族”问题。

  武汉市社科院首席研究员、武汉市社会学会会长刘崇顺也认为,“蚁族”的大量出现,与人才培养教育不合理有很大关系,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造成实用性人才的匮乏,使大学生和社会人才相比没有多大优势。他同时建议,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普遍的社会保障,确实困难的甚至应给予低保待遇。

  <记者手记>

  也许一无所有 但至少拥有明天

  “你看过电视剧《奋斗》吗?其实我觉得我们就是那样的。”

  采访中,曾锦华笑着对记者说。

  总是微笑的曾锦华、憨厚羞涩的何忆伟、乐呵呵的吴波、边讲话边不时抬头望望天空的郑鹏飞——和这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交谈时,记者感受不到他们的生存困境,甚至会觉得这些青春飞扬的身影过得很好。

  实际上,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过得很好”。月薪千元的吴波偶尔会指着街上的“马自达”轿车说,“我觉得这车挺好的”。说话的口气,仿佛明天他就要去买一辆。

  不少被访者都提到《奋斗》这部电视剧,在他们眼里,眼前的困境都是暂时的,都会过去的,都只是他们奋斗过程中的小插曲。

  是的,他们现在也许一无所有,但他们至少拥有明天,拥有希望与梦想的权利。

责任编辑:武昕怡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