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之《三枪》:闭嘴!人民需要烂片!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25日15:35
闭嘴!人民需要烂片!
张艺谋之《三枪拍案惊奇》
“从市场角度说,拍一下商业电影和娱乐电影,不叫跌份。”
张艺谋怀着忐忑之心走进了上海永华电影院。他有点紧张,从下午开始,就只吃了两个生煎包填填肚子。《三枪拍案惊奇》里主打的东北“二人传”长期在南方水土不服,他很想知道南方观众的反应,“北方肯定没问题”。
观众们异常热烈的笑声缓解了他的情绪,即使是孙红雷喂马这样压根没什么的情节,也笑声朗朗。有女生冲上去想拥抱导演,一对情侣看见了坐在前面的大腕,女生忘情地开始热吻男友。张艺谋走上台,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上海人民真有水平”。
下午他刚刚面对过质疑。媒体和网络上都在严厉地批评和讽刺着此番《三枪》“以小(投资)博大(票房)”的抢钱行为。《三枪》的投资不大,演员成本才占20%,稍微多点的可能就是几百美元的剧本改编费用,但《三枪》在宣传上俨然一副大片姿态,这拔高了很多人对于《三枪》的期待。
一片荒地,几座山头,一家面馆,6个主要演员,连街道和邻居都没有。95分钟的片长,很多电影院把票价定到了100元。然后首周末票房就破了亿,这更激起了人们对其品质的“恨其不争”。人们始终对张艺谋寄予无限的期望,希望他能再现《活着》时的创作激情,带领大家往前冲。但张艺谋显然打算辜负大家的厚望,他很直白:他担不起,也不想担。
他说,现在有些人偏重于人文、价值的思考,但市场上需要鼓励的是商业电影和娱乐电影。“不必要无休止地讨论价值观和思想,离开了老百姓的喜好,没意义的”,这的确是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写照,有一种说法是,电影分两种,电影和中国电影,很多人的较真仿佛是自寻烦恼。
他吃过亏,《英雄》树立了高票房的招牌后,他也拍过像《千里走单骑》这样被叫好的文艺片。当时3000多万的票房在中国文艺片史上也不多见,好像很卖座,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新画面公司依然亏了三四百万。此后,他的电影口碑一部比一部差,但票房一部比一部高。
高票房就代表着老百姓真的喜欢吗?买票进场了,看完后悔了,能退票吗?拍电影,就是为人民服务。冯小刚最先说了这句话,宁浩也说过,现在轮到了张艺谋说了。
但是,需要烂片的人民,究竟是谁呢?
为人民服务
《新民周刊》:上海观众昨晚的疯狂状态,你事前想得到吗?
张艺谋:很惊讶。当时我还乔装打扮进场,和他们一起看了,就是想看看观众反应,我知道在东北没问题,就是不知道上海观众(的反应)。笑声比我想的要多,这不代表我们高明,而是观众迅速进入了正常的观影心理。他花钱来的,没想其他的,笑了第一声后就明白了,导演的意思就是让我笑的。所以后来有些根本不笑的地方,他们也都哈哈大笑,笑点很低,观众很快乐。这时你不应该板着脸说观众庸俗,这就是普通观众。
《新民周刊》:这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
张艺谋:不是成就感。 为人民服务,落在实处。
《新民周刊》:但是网络上也有负面评价,有人说这就是一台拉长了的春晚,有人说这种包袱有点低俗,你会怎么回应这些观众呢?
张艺谋:拍之前就想到会有这些了。不管什么类型的电影总有很多观念上的争论,现在很多人还偏重于电影人文、价值和思想,但我看现在的电影市场上,应该多鼓励拍一些娱乐类和商业类的电影,我这是为贺岁档拍的,图的就是轻松愉快,希望大家以平常心看待。不必要无休止地讨论价值观和思想,如果这种讨论离开了老百姓的喜好,就没意思了。否则知识分子还在讨论价值观,我们的市场都被好莱坞占领了。
《新民周刊》:可能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你的电影不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对你寄予了厚望。张艺谋:我没拿自己当回事儿,没想承担伟大的价值观,也没想过要做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艺术探索,没想承担重大的命题、伟大的价值观和深邃的思想。我不是为影展而拍摄,也不是为了让导演扬名立万,就是让大家快乐的。我知道很多人对我寄予无限的期望,拿我当旗手,带领着冲向各个山头,我担不起。
《新民周刊》:你这样说,会让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张艺谋:我们先得在这块土地上站稳了,否则年轻观众会迅速失去对国产片的兴趣。我们周边港台地区已经有了这样的例子,在台湾,本土电影等于不好看,年轻观众一有了这种概念,无论文化人怎么说好,他们都不去看。电影院那么好的硬件给谁准备的呢,为好莱坞准备的。香港现在也这样,对于整个亚洲压倒性的优势和辉煌,一去不复还。我不是理论家,只是从感觉上来说,电影市场永远要看年轻人的,上了年纪的人很少去电影院,除非遇到一部话题电影。只有年轻人才经常去电影院,要让他们对国产电影有兴趣,不然楼都盖起来了,柱子都是别人的。现在大陆成了中国电影最后的阵地,但我们对好莱坞的限制不是永久的,现在只是用限额在卡别人啊。
观众是谁
《新民周刊》:在人们的想象中,像你这样的大导演来拍这种娱乐片,是一件跌份的事。
张艺谋:从市场角度说,拍一下商业电影和娱乐电影,不叫跌份。你别抓着这个,哐哐哐地踹。对于一个娱乐电影来说,你拿着思想和文化,一打一个准。我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一定要怎么怎么样。我拍过大家喜欢的有人文内涵的电影,我以后还会拍的,只是要有好剧本。遇到合适的商业题材也可以拍的,我倒认为每一年都该有一些话题电影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这个比吸引知识分子的赞赏更重要。
《新民周刊》:国内的商业片不够吗?一年难得看到几部稍微有品质的文艺片。
张艺谋:坦率地说,需要年轻的商业片优秀导演群来挺住这个市场,然后大家才可以百花齐放。有了市场,有了投资,尽可以拍非常个性的、非常有独立见解的、非常有人文价值的文艺片。但现阶段大家该在意商业片,中国年轻导演上来就拍好商业电影的不多,就一个宁浩,太少。
《新民周刊》:从《英雄》后你的每部电影都能引起极大的争议,这是你所期望的吗?
张艺谋:我自己愿意看到吗?我已经习惯了。这现象很早就开始了,并不只是从《英雄》开始的。第一部《红高粱》时就这样,只是没有通过娱乐和商业方式传播得这么广,争议一直伴随着我的电影,20多年了,我已经习惯了。债多不愁,虱多不痒。
《新民周刊》:你也是慢慢习惯的?
张艺谋:对的。一开始很在意,《红高粱》那时,影评的力量很大,有时看到说电影不好的文章时,会很难受。那时没有票房概念,就只有评论。那时我们常做的事情就是,新电影首映,请四五十个全国的文化人和评论家看片,然后开讨论会,第二天文章一发表,电影人的责任就完成了。导演就美吧,把这些文章一收集,当里程碑一样地搁起来。
《新民周刊》:后来你怎么就习惯了,不在意大家的评论了?
张艺谋:因为现在的这些文章是和大众脱节的。甚至可能有一种观点,票房数字越高,越代表庸俗,越代表误导。我们没有权威标准,观众反正是虚拟的词,有些人又不相信这个(票房)数字代表走进电影院的观众,甚至拿这个数字说反话,说它代表了导演的庸俗和堕落。那就没什么可代表观众的,唯有你手上的笔嘛。
《新民周刊》:你想过为什么会出现骂声越高票房越高的现象呢?
张艺谋:那我就不知道了。我想,在没有一个权威的代表观众这两个字的标准前,权且相信票房吧。如果连这个也不相信的话,我们所说的观众成了虚拟群体,人人都在说观众,但是到底怎么统计这个群体呢?票房其实是这样的:第一个亿,靠强势宣传和品牌象征是可以做到的,那大家说这个不代表观众,没问题;第二亿,第三亿,就得靠观众自己了啊,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口口相传。有朋友说,好玩,你去看吧,比什么都管用。这种口碑真的是靠十几篇文章影响的吗?不会吧,那我们影评人就太伟大了。如果大家都说没意思,第二周票房就下来了,不可能到两个亿的。
缺少好剧本
《新民周刊》:之前巩俐在一次采访时说,现在导演身边都没有敢提意见的人了。
张艺谋:那不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不是那么熟悉了。(有人敢和你吵吗?)不是说当面吵不吵,我要想听反对意见,那太多了。到网上一搜,每天可以看到一百篇以上,当安眠药都可以。
《新民周刊》:你不把自己当回事,但身边人都把你当回事啊。
张艺谋:那是大家器重我。就像奥运会,多少专家在说啊,要不然怎么有人说,败了就要我流亡海外,还要到没有华人的地方。奥运完了后,我还是回到了本行,我一再说,我这次不是故弄玄虚,假装大巧若拙。我就是拍一个贺岁片,要不2009年空过去了。我闲了三年了,我手痒了。
《新民周刊》: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很冷峻,一点都不适合贺岁氛围,你为什么选中它来改编呢?
张艺谋:是不适合,它的结尾很荒诞,很黑色。我一开始也打算拍成那样的,如果真这样拍了,也就是一个在贺岁档上演的电影。正好制片人提出用小沈阳,我也想尝试一下嬉闹剧和悬疑结合的挑战。而且我以前没专门为贺岁档拍过电影,都是电影拍完后,发行公司把它放在了贺岁档。这次是我主动想好的,所以一早就想好了最后的片尾曲,有了电影里前半段的嘻嘻哈哈,当然电影后半段还是找回了《血迷宫》那种感觉。我喜欢混搭,在年轻人里很时髦,这代表了现在年轻人多元化的喜好和开放的态度,啥都可以搁一块了。
《新民周刊》:没再想过拍一部像《活着》这样的电影吗?
张艺谋:当然想啊,只要大家喜欢,但要碰到好剧本啊。有时选择不是刻意的,好剧本根本不是满天飞,很多好的故事早就被电视剧拿走了。现在电视剧抢得快,出钱也多,很多好的作家还在创意中,有个大纲就被买走了,甚至下一部和下下一部都被买走了。现在找一个好剧本真的很难,不像20年前我们第五代的初期,那么多的好小说等着我们挑,现在很多作家刻意冲着30集电视剧的长度写小说,很少有人愿意浓缩成短的故事。我也看到很多好的小说,都那么厚,无法拍电影啊,要伤筋动骨的。
《新民周刊》:你下一部戏《山楂树之恋》是文艺片,人们都说你计划好“华丽转身”了。
张艺谋:我根本没有任何战略,也没想过什么转型,被人们说得好像我有的放矢,压根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就是碰上的,我在筹备《三枪》时,半夜一两点钟,桌上放着别人送来的《山楂树之恋》剧本,说是网络小说改编的。看完后,我掉眼泪了,没想到这么多年还能碰到能感动我的剧本。一问工作人员,他们说了一大堆,说这个可火啦。有时就是灵光一现,当年在重庆筹备《一地鸡毛》,临时在一个书摊上看到了《万家诉讼》,就改拍《秋菊打官司》了。
《新民周刊》:现在还有像普通观众那样去电影院的习惯吗?
张艺谋:当然,凡是话题电影我都看。我通常都是选当晚最后一场,放广告时进场,灯亮之前走。
《新民周刊》:什么样的电影是你喜欢的话题电影?
张艺谋:现在是《三枪》,前两周就是《2012》了。
孙红雷说张艺谋:
10年前我认识的导演,一脸的“阶级斗争”,真的像兵马俑。现在不一样了,他总是很开心,心胸越来越大,心里也真的有别人了,变得更真诚了,和你有了真正的交流,以前好像没有人能走进他内心。
片尾曲《我只是个传说》中张艺谋作词部分:
不要疯狂地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咱们的世界这么大,事情如此多,你我都说完全明白事实的真相,其实听到的也就是个,也就是个传说。
不要疯狂地迷恋我,你只是太寂寞。红红的太阳这边升,月亮那边落。你我都是这条路上匆匆的过客,其实留下的绝对不是,绝对不是寂寞。
撰稿·王倩(记者) (来源:新民周刊)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