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左二)和其他代表在一起。胡小燕在发言中建议,珠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让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并把闲置的厂房改造成低房价的工人社区。本报记者 陈剑摄 |
焦点人物
农民工代表胡小燕议政记
建议让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省委书记问她老家的土地怎么办
本报记者 张国 王亦君
形象还是那么朴实,语言表达更为流利。如果不是今天她与省委书记汪洋的一番对答,可能人们还不知道,“中国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如今已经不再是农民工了。
虽然,从2008年以广东打工妹的身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开始,胡小燕就没离开过“农民工代表”这个头衔。
两年以前,当她步入人民大会堂,人们感慨“3亿农民工终于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了自己的代言人”。随后,记者找她采访,农民找她诉苦。
履新之初,胡小燕曾公开过电话号码,却发现根本应接不暇,只能关机,被夸过,也被骂过。如今回顾当代表的经历,她公开表示,一是忙,二是无奈,很多问题不是个人能够解决的。
无论是否有人骂她“忘本”,两年过后,她的身份已经悄悄改变。
今天下午,在广东代表团全团会议上,胡小燕向珠三角地区的政府提出建议:让农民工“就地市民化”。
她在全团会议上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不仅要让农民工生活得更幸福,还要让农民工生活得更有尊严。报告提出了很多有力措施,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这些措施都是前所未有的,政府真正开始把我们农民工当新工人、新市民看待了。”
为了推行“就地市民化”,她还试着建议:兴建大量的新市民社区,每个社区居住1万到3万新市民,政府为每个新市民提供18到25平方米的政策性公寓房。“这些公寓房价不能太高,每平方米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还可以把大量闲置的厂房改建为新市民社区,一举两得。”
她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要比在农村生活的消费水平高5倍,大量的财富集中在城市,农民工留在城市的就业机会,他们自身消费创造的就业机会,比他们回乡创造的机会要多得多,因此解决了农民工就地就业创业,要比让他们回乡就业创业简单得多。
“农民工不仅是社会的劳动力,更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该成为新公民、新市民、新工人,城市政府应当帮助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创业,比如扶持建设消费合作社等。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积极有效的方法,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胡小燕说得很严肃。
胡小燕的发言刚一结束,在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立即问她:“胡小燕,你是不是已经转成佛山市的城市户口了?”
胡小燕一愣,说:“转了,我希望更多的人像我,也能转。”
“那你转了之后,你在四川老家的地收(回)了没有?”
“应该收了,我还没有回家,不是很清楚。”
汪洋用手指了指坐在台下的中山市市长,对胡小燕说:“中山市有3万多农民工符合落户条件,但只有100多人来。大家有顾虑——土地问题怎么处理?我就这个问题召开座谈会时问过,许多像你这样在珠三角已经站住脚的农民工,落户时都有顾虑,让我转了户口后,家里的地被收了怎么办?”
胡小燕认真想了想,这个问题不知怎样回答。这位昨天的农民工、今天的新市民代表,只是再一次朴实地强调:“所以我的建议中说,这要在我们农民工自愿落户的前提下。”
本报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