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广高铁在试运营的56天内,实现了7亿左右的票价收入,26天的春运就贡献5亿左右。据了解,武广高铁年内或推7折票。
(《21世纪经济报道》3月6日报道)
56天7亿、26天5亿,令人瞠目结舌,甚至有点难以置信。从税收角度讲,这个成绩是可喜的;可从“与民争利”角度讲,摆在公众面前的则是一个无法抹去痛楚的“春运缴费单”。加上前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5日在两会上的“垄断国企钱太多,领导权力过大”的言论,这让本该承载公共利益的铁道部门,再一次陷入了信任危机。
面对骄人的“战绩”,面对“被高铁”和“火车票价比飞机票价还贵”的质疑,铁道部门做出部分让步与妥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可问题是,公众对“被高铁时代”的这种打折行为买不买账呢?换句话就是,公众需要高铁的打折呢,还是需要正常的价格状态呢?
毫无疑问,比起打折来说,后者更具吸引力——打折永远是不稳定的,公众则希望一个永远不能超越大众购买力的价格常态出现。
另外在本质上讲,打折,作为市场行为,是一种促销;作为垄断行为,是一种施舍。两种境况之下,都只与垄断利益有关,而与公共利益几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当然可以搬出“垄断经营”这个诟病再次诉说上几百遍苦衷,可更重要的当是一种建设性解决办法的提出。笔者认为,面对高铁7亿利润,高铁需要的价格听证,而非施舍性的打折行为。
有人说,哪里有垄断,哪里就有傲慢。在笔者看来,这句话也不全对,垄断本身不可怕,拒绝执行现有的市场法则且疏于问责才是更可怕的。二战前后,欧美国家也出现了大量的垄断实体与国有经济,但这些经济实体却鲜有我国铁老大式的傲慢,为何?在于将垄断的傲慢关进了市场的笼子。我国不是没有《价格法》,而是垄断企业往往拒绝执行《价格法》或是以听证制度的程序不正义制造更为垄断的“正义”。
同样,狂赚7亿本身并不可怕,只要垄断部门有份脸红与打折的诚意,并且愿意走程序的方法倾听老百姓的意见,相信听证高铁价格并且做到不让代表摔瓶子也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