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专家称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社会建设滞后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5月20日13:58

 

     主持人: 一段时期以来美国抛出全球失衡的根源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导致的论调,将危机的根源归咎于中国,力图推卸肇发危机的责任。美国的解释是: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储蓄和投资取向,全球经济出现失衡,新兴经济体的高储蓄为全球信贷泡沫埋下种子。我想请问面对美国这样的论调,不知您有什么看法?

  张茉楠: 美国方面对金融危机的所谓“解释”称,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储蓄和投资取向,全球经济出现失衡,新兴经济体的高储蓄为全球信贷泡沫埋下种子。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模式?这就需要从更深层面,从全球分工体系的结构上去考察。事实上,在过去的20多年中,全球产业分工深化,金融的大发展,要素和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以及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霸权地位的巩固,使得全球分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经济进入金融资本主义时代,这是当今全球经济金融失衡的核心问题和根源。

  我将全球失衡的根源归结为三点:就是全球分工失衡(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全球化要素流动以及美元霸权。怎样理解三者的关系?简单地讲,贸易分工和生产分工体系维系着实体经济,金融分工体系维系着虚拟经济,而要素全球化自由流动以及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则是这种分工得以实现的基础。

  在过去20年里,全球GDP年均增长3.5%,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7%,而国际资本流动增长14%,它揭示的是在当今全球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趋势下,世界经济中存在着以金融分工和产业/贸易分工为纽带的“双重循环”机制,而恰恰是这两种机制造就了全球的失衡局面。

  从全球贸易分工循环来看,随着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重组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将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部分低端服务业大规模向外,特别是向有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新兴市场地区转移。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被不断地纳入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和生产链条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出口基地,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就以广东为例,通过外向型产业分工吸引的国际长期资本总额就占到全国的40%,中国由此也实现了向制造业大国迈进的目标。

  那么另一循环如何发生作用呢?从全球金融分工主导的资本循环来看,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是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者,占据着全球金融分工体系的主导地位。一方面美国等国利用处于金融分工链中高端的优势,试图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各国在“生产、消费、投资”运行环节中的比较优势进行重组;反过来,承担物质生产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盈余所形成的储备资产又通过资本流动回流美国。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一半以上投资于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TIC)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持有美国国债6529亿美元,较2008年9月份的5870亿美元增加659亿美元,继9月超过日本后,继续保持美国国债的第一大持有者地位。与国际资本(FDI)投资形成高利润回报相比,(据统计在2000-2006年期间,美国对外金融资产收益率高达9.8%)美国国债收益水平较低大约为3.5%左右,这等于是用高收益的股权资产交换低收益的资产,利益分配严重不对称。

  由此可见,这种国际金融分工格局带来的最大影响是资本在全球配置中流动失衡,中国等国在全球金融分工体系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而美元资本则凭借其作为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定价结算、金融资产定值、交易和投资,以及作为储备货币等方面的优势地位,维持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权,完成了向金融资本主义的转型。

  近20年来,美国一直在利用金融扩张延续经济增长的奇迹。人们都认为通过金融货币政策可以熨平经济周期,实现无衰退的经济增长。因此多年来美国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透支着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但是资产价格的膨胀不是无限度的,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杆,令金融风险无限积聚,使泡沫破裂的灾难性后果超出了金融体系所能承受的临界点,原有的信用链开始断裂,进而引发银行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债务危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种偏离价值规律的资本增值是导致美国金融资本主义危机不可根除的根本原因。

  美国金融扩张是通过推行赤字财政和信用膨胀政策实现的。美国的赤字经济不仅表现为政府的双赤字,也表现为不断增长的美国公司、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负债和透支。美国过度滥用金融信用,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生产力的增长速度为次贷泡沫埋下隐患。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外债剧烈增长。美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国债余额为10.2万亿美元,净外债为3万亿美元。美国家庭2008年初美国家庭平均负债为5万亿美元,负债率竟达到100%。强劲的消费冲破了相对萎缩的收入,由此形成非理性的“透支消费”悖论。正是“赤字经济”填补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从而掩盖了美国国内的经济扩张与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刻矛盾。

  美国金融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双赤字的可持续性根源于美元主导的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贸易计价、世界外汇储备,以及国际金融交易中,美元分别占48%、61%和83.6%。按照“三元悖论”理论,资本完全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美国为了服务于本国经济发展、获得铸币权本身有内在的扩张冲动。

  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和国际金融监控机制、缺乏区域金融风险防范救助制度安排, 全球收支失衡持续、美元本位和美元长期贬值持续的情况下, 美国次贷危机仅仅是更大的金融动荡的冰山一角可以说,在纯粹美元本位制度下,美元周期直接决定了世界经济周期,美元相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周期性波动,直接决定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金融危机,从世界金融危机史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元周期具有明显的同步性,每次在美元由弱转强,或由强转弱的拐点处都造成了全球金融动荡甚至金融危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