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我国劳资矛盾引群体事件高发 工人渴求精神权益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年06月21日10:07

  半年内“N连跳”,一天内十多家企业发生停工事件。“劳资博弈”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成为近期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焦点。有外媒称,中国的劳资纠纷有扩散、蔓延的趋势。

  劳资矛盾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矛盾,在中国出现并不意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经之痛”。但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高发,甚至出现风潮,必将影响社会稳定。回顾先发国家曾经的工运风潮,环视一些国家正在经历的劳资矛盾困境,众多教训和经验告诉中国,应对劳资矛盾既要审慎决策,更要积极而作为。

  消解劳资矛盾,调处劳资纠纷,政府责无旁贷。这正是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责所在。首先,政府定位要不偏不倚,改“亲商不亲工”为居中调停,努力实现双赢多赢;其次,应对措施要科学得当,增加对劳资矛盾战略性、预见性、对策性的研究,增长调处经验;其三,要进退有度,分寸精准。

  实际上,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的今天,要拿捏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分寸殊为不易,有时甚至比“走钢丝”还难。

  各地主政者既要回应劳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合理诉求,维护其合法权益,又要考虑资方的转型压力和现实承受力;既要考虑到劳动者对“地板工资”、“围墙管理”的耐受力已经达到临界点,也要预想到一旦短期内涨薪速度过快,劳动关系波动过大,导致资本外撤,技能素质普遍偏低的产业工人,将会出现更大的就业难题。在劳方诉求和资方诉求中寻找出交汇点,在劳方利益和资方利润博弈中寻找出平衡点,在资方的自决式管理和社会的人文发展中寻找出精神共振点,是一道在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中统筹,在突出矛盾和多方诉求中斡旋的必答考题。

  长久以来,中国飞速发展的前提和秘诀之一,是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这是13亿人民的最大利益。如何应对发展新阶段的“劳资博弈”,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应该清楚地看到,资方在利润充足的条件下,缺乏转型动力,甚至还会成为某种阻力。此时,劳方反弹和劳资矛盾的“后轮驱动”,从积极意义上看,正是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动力。

  顺应“后轮驱动”的改革浪潮,各地主政者宜通过加强劳动立法、硬化执法力度、推动劳资集体协商、工会改革等体制机制建设,实现劳资之间的对话、沟通、和解,带领中国平稳渡过劳资矛盾高发期的发展节点,步入和谐劳动、和谐发展的新境界。□(文/杨琳)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责任编辑:news3)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