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辜胜阻:落实新36条要把扩民间投资与促民企转型相结合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7月12日14:15
  日前,“贯彻落实国务院新36条专题座谈会”在浙江余姚市召开。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辜胜阻指出:“新36条”是扩大民间投资的新契机。当前落实“新36条”的关键是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引导民营企业把握好后危机时代面临的人口城镇化、经济服务化、发展低碳化、企业信息化、产业高端化、经营国际化六大机遇,帮助中国民营企业实现:从拼低价格到追求高价值、从做多到做精、从粗放式的做大向集约型的做强做大转变、从急功近利转向基业常青、从个体分散竞争转向联盟竞合、从世界工厂的“打工者”转向全球资源“整合者”的六大转变。

  辜胜阻认为,在后危机时期,让民间投资接力公共投资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战略选择,而“新36条”是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的新契机。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企稳回升,公共投资功不可没。但从作用力来看,政府公共投资犹如一剂“强心针”,虽然作用力强,但只能是短暂的,难以持久。相对公共投资而言,民间投资具有机制活、效率高、潜力大、可持续性强、有利于创业创新、就业效应强的特点,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与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后危机时代亟需民间投资接力公共投资。2010年5月份出台的民间投资“新36条”和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2009年的“中小企业29条”是继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后的中国又一次重大制度改革。“新36条”在2005年“非公经济36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非禁即入”的民间投资准入范围;细化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的具体行业和领域;提出了项目业主招标、承包、租赁、产权或经营权转让、参与改组改制等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提出了体制改革、健全收费补偿机制、实行政府补贴和政府采购、给予信贷支持和用地保障等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的保障措施。这必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民间投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民间投资接力公共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辜胜阻指出,“新36条”背景下,要引导我国民营企业充分重视人口城镇化、经济服务化、发展低碳化、企业信息化、产业高端化、经营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扩大民间投资。人口城镇化将引发巨大内需。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主要创造需求,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会引爆中国巨大的内需,为民企创造巨大消费市场和投资空间。据有关专家估算,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6.6万亿元。如果在未来十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发展低碳化会创造绿色经济产业革命新机遇。绿色经济及新能源产业将引发全球第四次产业革命。民营企业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产品低碳化,不仅能够抓住绿色经济机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也有利于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树立良好企业公民形象。产业高端化会促进民企价值链升级。后危机时代,国际及国内市场面临着重新洗牌的过程,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将会重新组合,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政府推动发展模式转型的政策将为我国民企实现价值链高端化创造难得机遇。企业信息化会大大提升民企经营效益。信息化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扩展营销网络和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机遇。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将有70%的贸易额通过电子交易完成。经济服务化将拓展民企发展新空间。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也将加快,经济逐渐迈向服务化。民营企业在经济服务化的过程中大有可为,既可以在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领域创造新的服务模式,也可以进入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业等领域,拓展发展空间。经营国际化为民企带来“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重机遇。金融危机,有利于我国民企“走出去”,对国外品牌、渠道、专利、研发力量和原材料等国际资源进行参股或者收购,也有利于将服务外包业务“引进来”。

  辜胜阻认为,落实“新36条”关键是要推动民营企业转型,这不仅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更需要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民企发展战略转型。激活民间投资离不开民企转型升级,这是提高民间投资能力和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新36条”明确提出:推动民企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对于政府来讲,要将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努力将“新36条”落到实处,切实解决政策细则缺乏、退出机制缺失、投资服务缺陷和执行监督缺位等问题。一要进一步制定配套措施,切实放宽民资市场准入,拓展民企发展空间,解决民间资本有钱“无处可投”的问题;二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切实化解小企业融资难,解决民企投资有需求但“无资可融”的问题;三要大力实施结构性减税,解决民企负担重、成本高、创业难问题,使民企轻装上阵。对于企业来讲,要认识到转型升级是尊重国际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要实施企业战略转型来迎接机遇、应对挑战。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来看,转型升级使企业能够成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第一次石油危机中的日本、新加坡企业、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韩国企业都通过转型升级摆脱了发展困境。2009年《中国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显示,93%的CEO认为企业必须转型升级,49%的CEO已经开始着手带领企业转型,这表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重大趋势。

  辜胜阻建议: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要借助“新36条”的政策契机,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转型:一要从低成本战略走向差异化战略,实现拼低价格向追求高价值的转变。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战略难以持续。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积极开拓新的业务,实施“蓝海战略”,积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产品或服务,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变”,从而拓展利润空间。二要从多元化战略走向归核化战略,实现做多向做精的转变,做好核心主业。握紧的拳头更有力,过度多元化则会分散企业资源,难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民企要实施“归核”战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或者将经营重点收缩于价值链上,把主导产业做强、做优、形成特色,使企业在最有优势的环节上赢得竞争,获取发展。三要从偏重规模扩张走向注重质量提升,实现粗放式的做大向集约式的做强做大的转变。规模经济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但盲目规模扩张不一定带来规模经济。民企要改变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方式,致力于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管理提升来挖掘企业潜力的内涵式发展方式,以提升企业效益。民企要从重规模变为重质量,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的“大而不强”局面。四要从跨越式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实现急功近利向基业常青的转变。流星虽快,但转瞬即逝。企业的超高速成长必须尊重企业发展客观规律,缺乏扎实基础的跨越式发展往往难以持续。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而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为12.5年、美国企业平均为8.2年。民企要改变盲目求快的发展思路,重视可持续发展,实现“基业常青”。五要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共赢”,由个体分散竞争向联盟竞合转变。现代商业竞争已进入竞合时代,强调企业间合作双赢胜于竞争单赢。民营企业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风险成本分担;也可以通过加入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其劳动力贮备、专业供应商和知识溢出的范围经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六要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由世界工厂的“打工者”向全球资源的“整合者”转变。我国民营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成为“世界工厂”,但是长期以来产品附加值极低。有数据显示,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而2009年上半年,企业平均出口利润率仅为1.5%,同比下降6.2%。未来,民企要积极整合全球资源,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制造环节走向高端研发及营销环节,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辜胜阻强调,核心竞争力培育是企业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核心技术开发、关键技术应用和核心管理能力创新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发现,核心竞争力具有垄断壁垒性、优势隐形性、不易模仿性、知识集合性、不可交易性、持久积累性六个特征。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才能占据价值链的有利环节、增强利润分配中的博弈能力、获取高附加值。民营企业要培育企业技术优势型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民企要通过培养自主创新习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合作创新机制、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来加强核心技术开发。要重视关键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除了技术创新,民企还要通过管理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实践证明,“企业一年成功靠促销,十年成功靠产品,百年成功靠管理”。民企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治理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和采用新型管理手段来培育企业管理优势型核心竞争力。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