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心理矫治促服刑人员向“社会人”转变安徽监狱心理咨询师讲述罪犯心理改造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09月05日12:19
  本报记者 李光明 本报通讯员 尤仁祥

  安徽监狱系统大力加强矫治监区建设,十分注重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2008年以来,全系统已有17个单位成立了专门的矫治监区,拥有专业民警心理咨询师580余人,其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66人。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干预以及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等综合手段,有效提高了改造质量,促进了服刑人员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心理咨询:迷信“大师”放弃轻生

  讲述人:赵晓宏,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矫治监区民警,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2009年7月9日,白湖分局一民警汇报,有迹象表明服刑人员大贵(化名)可能要自杀。

  接报后,我当即对这名罪犯展开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大贵今年39岁,小学文化,1994年因流氓罪、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6个月,2004年10月刑满释放,2007年又因盗窃罪被判刑6年,投入白湖分局改造。

  在咨询中我了解到,大贵企图自杀是因为他给自己用扑克牌算卦时显示,当天将有不平常的事发生,他便想用自杀获得“拯救”。

  大贵反常的外在表现表明,他具有冲动型人格障碍的一些特征,并伴有较为严重的精神抑郁症状。

  针对大贵的病情,我首先认真倾听,对他表示理解和关注。其次,是设法让他的情绪得到有效宣泄,并对大贵进行放松训练疗法,教会他在痛苦、恐惧时设法让自己放松的技巧……

  3次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让我和大贵初步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逐渐使大贵放弃了轻生念头。目前大贵已走上了积极改造之路。

  心理矫治:疑病症患者走向“新生”

  讲述人:程东,庐江监狱矫治监区民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近年来,疑病性神经症在服刑人员心理疾患发病率中有逐年上升之势,且老、中、青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患疑病症的服刑人员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分关注,常为身体的细微变化而恐惧不安,对病的不良联想远远大于对原发病本身的关注,反复要求检查或住院观察,不仅严重影响自身改造,更对狱内改造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李某因故意伤害罪入监,原判无期,后减为有期徒刑18年。不久前,他突然变得无精打采,总说自己胸闷气喘、心脏乱跳,经医院检查,均未发现任何异常。李某却依然不停地请求检查,表示自己身体严重不适、无法参加劳动,也不参加任何文体活动,将自己封闭起来。

  通过李某的讲述和多次面对面交流,我确定李某患有严重的疑病性神经症,又名疑病症。之后,我为李某制定了专门的个别矫治方案,让他坚定“疑病症完全可以治愈”的信念。并用自我暗示法调节,让他对自身的健康充满信心。同时,配合心理量表测试、个别化教育小组成员评价、同犯评价,以及李某父母兄长的评价和李某自评等一系列措施,让李某的情绪逐渐平稳,疑病症基本痊愈。

  回归社会:防止重新犯罪从“心”开始

  讲述人:刘丽军,安徽省未成年犯罪管教所民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在安徽省未管所在押的未成年服刑人员中,多数是首次犯罪,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在社会不良人士的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这些人刑释后尚无自立能力,帮助他们在社会上重新立足,是防止他们重新犯罪的关键因素。

  为此,我把所内28名已执行刑期5年以上、余刑1年左右的服刑人员组成一个“回归社会训练营”。

  我们制定了针对性训练方案,通过六次活动、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提高服刑人员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第二阶段进行人际交往训练。提高服刑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提高是非辨别能力。第三阶段提供生活指导,帮助了解社会信息、就业信息,进行职业规划训练。实施者主要由未管所矫治监区邀请社会拓展训练专家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3+1”爱心社共同承担。

  今年2月,整个“回归社会训练营”活动结束。参加活动的28名服刑人员中,除了2名服刑人员已刑满释放外,其余学员均认为训练营活动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很大影响,心态上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沟通能力得到增强,自信心得到提升。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