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甘肃课改调查:高考滞后 课改或可沦为“形式”

来源:每日甘肃网
2010年09月27日15:21

  高中新课改深度调查

  问题多多 摸着石头过河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讯 当高中新课程改革从纸端化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听说读写,困难逐渐凸显。尽管如此,大多数老师都赞同课改:“理念是正确的,改革举步维艰,但这条路是对的。”

  课改先提高师资水平

  在课改中,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去年开始,我省就一轮一轮地培训各地的高中教师,教师们也开始了新的学习。去年9月,省教育厅确定兰州一中、师大附中等50所高中为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样本校,选派50所学校校长赴江苏等省市挂职学习新课改先进经验。

  西北师大附中副校长王文槐在江苏学习了1个月后,感叹我省与教育发达的江苏省高中教学理念的差距,“课改中首要解决的就是教师授课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培养能力大过传授知识。”他建议,各级政府都需要大力投入,提高师资水平,对老师进行深入培训,更新观念,不断“洗脑”,否则老师对课改缺乏深入了解,而导致课改流于形式。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以讲为主,可面对这样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老师们需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考、学习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他说,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问问题,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课外做大量的准备,在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

  从教20多年的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教师徐美云坦言,“过去也经常听课改,但那是隔岸观火,现在真正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课改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她说,课改后的教材知识更新,很多都是大学教材里的知识,要求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尽管已经参加了几次培训,但她仍然觉得需要改变的还很多。

  “过去上课都是习惯了一堂课讲到底,一讲就‘刹’不住了,现在要不断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徐美云说,化学讲课最大的变化是,以往都是将化学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运用,现在则是通过实验等方式推导,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课改后,要求老师更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语言、运用等多方面的功底。”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与身边的事物相联系,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晦涩的知识,是新课改下老师讲课需要大力改变的。高一教师在适应中,普遍认为工作量加大,课后需要准备大量的相关资料,在刘卉所上的一节历史课中,就放映了十多张历史图片和各种图表,这些,并没有现成的资料提供给老师,都需要老师在备课中自己寻找探索,老师与学生进入了共同学习的状态。

  对师生要求同时提高

  在课改中,老师们反复提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实际上,高一的学生经过了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传统教育方式后,习惯了“填鸭”式,主动学习的“探究”能力被抹杀了不少。兰大附中地理高级教师马贺山说,现在学生们还不习惯于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正在逐渐培养,但“问问题”的学生很少,偶尔有问的学生,但问出来的问题明显缺乏思考。

  老师形成教学的惯性,学生也自然形成了学习的惯性,突然转变很难适应,老师们也试图在想办法让学生问问题,鼓励他们多问多想,“这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由于新课改教材对教学模块的改变,打乱了过去的模块结构,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彭倩举例说,高一文言文《荆轲刺秦王》是一篇比较难的古文,以往在高三课本中,今年出现在高一课本后,初中文言文知识薄弱的学生就要提前预习多读几遍。但她发现,学生大多没有预习,很多学生无法通读全文,她引导学生读顺课文就需要花很多时间,课堂40分钟讲授内容就显得仓促。

  其他学科同样如此,历史教材由断代史转变为中外混编的专题史,而历史不是中考科目,初中生的理解水平也有限,大部分学生没有扎实的通史知识,很难领会人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历史。刘卉常常要求学生提前看看课本,查阅相关资料,但学生已习惯了过去上课等待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方式,没有预习。而高中讲课不像初中老师会反复强调细节,学生们自然有了“高中讲得太快”的感受。

  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张永强说,过去高三出现的复杂词汇出现在了高一的教材中,刚进入高一的学生理解有些困难,对于初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困难较大。刚刚升入高一的孔德备说,初中老师讲得特别细致,高中各科都讲得快,刚开始有些跟不上,逐渐学着适应。

  课改后,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更高,已经习惯了旧式学习方式的师生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实际操作尚有困难

  开学一个月,各校老师在讲课、备课中,发现了诸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困难。老师们最头疼的首先是课时不够的问题。兰大附中数学高级教师张晖说,按照思维开发的角度,新课改的角度肯定是对的,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是在课堂上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讨论,时间明显不够用。

  课改后初高中的教材衔接上也出现了一些错位。“初中是重复,高中跨度一下变大,老师们讲起来就比较费劲。”师大附中数学高级教师曹俊清也认为,现有的高中教材打乱了过去的顺序,与初中衔接不顺。

  与此同时,针对新课改没有出现新的高质量的辅导资料,市面上的教辅大多都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理念。对于理科教师来说,实验设备的短缺也成为难题。

  对于课改大力提倡的“选课制”,有人惊叹“高中变成了大学课堂”,但实际上,许多老师担心,“操作起来肯定很难”。这个困难到高二才会凸显。高一上的都是必修课,到高二实行选修课后,教师、时间等资源都会捉襟见肘。以地理课为例,3个必修模块、7个选修模块,但实际上,一所高中没法开出7个地理选修课,“教师人手不够,学生学的科目太多,学校的资源有限,根本没法像大学那样实行自由选课。”

  我省现有课改模式学习的是宁夏经验,而宁夏面对选修模块时,很多地方都规定了学生集体选修科目中的两三个模块。这在学生和老师看来,多少有些变味,原本是学生自己选的,限于条件变成了学校替学生做主。因此,目前各学校都尚未制定具体的选修课开课方式,“盒饭”变“自助餐”,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老师们对课改看法各异,但对于课改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都非常赞同:“理念是绝对正确的,改革举步维艰,但这条路是对的。”

  语文教材带来的争议

  课改后,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变化引发网友关注,更因为涉及鲁迅作品的篇目调整,使得相关争论越发热闹。我省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选录的鲁迅文章从过去的5篇减少到3篇,《药》、《为了忘却的记念》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彭倩介绍说,尽管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离开了新教材,但也有一些新面孔加入。在现代文部分中,课本新增了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大事件。此外,还首次选入了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戴望舒的《雨巷》,“过去选作品考虑的政治因素较多,这是梁实秋作品第一次进中学教材”。巴金反映文革的作品《小狗包弟》也首次入选,让学生们从侧面了解这段历史。

  鲁迅的作品减少,使得许多网友感慨纷纷,认为“鲁迅的作品过时了”,“语文教材中经典文章少了”。当了20多年高中语文教师的彭倩认为,减少鲁迅的文章并不意味着这些文章“过时”,而是教材中的正常更新,“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选录更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丰富中学生的阅读范围。但教材容量有限,肯定会有替换,鲁迅的文章本来就选的多,换两篇也属正常。实际上,现在的语文教材仍然是以传统课文为主,当代的文章还是比较少的,毕竟文章要经过时代的检验。”

  在新课改中,语文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老师在讲解文章时,总是强调“归纳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本文反映了……精神、批判了……主义……”这种简单的套路让学生十分头疼。“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读书习惯,”彭倩说,新课改后讲课不再逐句逐段解析文章的意思,注重的是学生的阅读感受,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