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经济观察:中国在城镇化浪潮中固守“耕地红线”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0月15日21:55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王亚光 沈洋) 自古以来,解决好土地和粮食问题都被中国决策者视作治国安邦的根本。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耕地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在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同时,中国千方百计增加耕地面积,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

  在江西省余干县乌泥镇,虽然今年上半年罕见的洪水导致早稻普遍减产,但农民吴姚根仍感到幸运,当地政府实施的一项“造地增粮”工程使他全年粮食增产有了保证。

  乌泥镇位于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边的粮食主产区。多年来,当地三万多亩水田因为整理不到位,只能种一季稻,另有近两千亩土地被荒废。“这些问题农民自己无力解决,只能依靠政府。”吴姚根说。

  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乌泥镇政府2006年底开始实施造地增粮工程——修建了大量水渠、排灌站、机耕道,整平了原本高低不平的田地。

  吴姚根说:“我家的十多亩稻田现在可以种两季稻,产量翻番,而且原来一些无法利用的小块土地现在也可以种水稻了。”耕地整理使吴姚根家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两亩,无形中使粮食产量增加了10%以上。

  江西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该省为期5年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总投资预计将达82.6亿元,规划开发宜耕未利用地30万亩,整理耕地350万亩,建成高产、稳产粮田245万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40.5万亩。 江西省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覆盖全省范围,以鄱阳湖平原和吉泰盆地两大粮食主产区为核心区域,集中连片跨区域实施。造地过程中要求不填湖、不填河、不占林地、不改变生态环境,以农田整理、土地复垦、宜耕未利用土地开发为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实施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截至2009年底,该工程已投入资金30亿元,新增耕地面积37万亩,新增粮食产能7.92亿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

  江西省的做法在中国并非“独一家”。在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双重压力下,中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探索集聚土地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以图化解“增长吃耕地”之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近几十年间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46.6%,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另外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也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地少人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各类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保有量下降不可避免。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城市空间分布与优质耕地分布大部分是重合的,使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以及粮食安全的矛盾更为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王小映说。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质量总体偏差,中、低产田约占67%,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严重。1997年至2009年,中国耕地减少和补充增减相抵,净减1.23亿亩。

  王小映说,荒地复垦、建设用地整治以及后备资源开发都是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手段,保证基本的耕地保有量。 根据中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非农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需开垦补充与所占耕地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即“占补平衡”。

  “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是确保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任务、实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土资源部日前在一份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全程监管制度,核实补充耕地情况并强化占补平衡考核奖惩。

  “设立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本意是保护耕地,促进地方节约用地,开发建设少占或不占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然而,他同时表示,一些地方“占补平衡”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的作假瞒报现象令人担忧。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占补平衡”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即一些地区为应付国家政策,占优补劣,甚至不惜破坏山林,搞出“高山造田”的闹剧。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曾希柏说,中国目前实施的“占补平衡”政策仍需完善,大部分情况下补充的土地与占用的耕地在生产能力上存在差距,“真正的占补平衡应根据土地的生产能力来衡量”。

  曾希柏建议,在造地同时,政府要加大财政和科技投入,使新增耕地的生产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