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年内第三度上调达历史至高点
调价新机制何时出台成“?”
晚报记者 劳佳迪 报道 制图 任萍
昨日晚间,发改委的一则汽柴油调价通知让流言四起的市场恢复了沉静。通胀高企之时,前期围绕“调”与“不调”的观点曾相持不下,坚持“不调”的论调占据了主流。而发改委昨晚却意外地在年内第三次上调成品油价格。
不过,争议的沉静恐怕转瞬即逝。距离发改委此前给出的“年内推新机制”的预期只剩下不足10天,而此时仍基本按照“22个工作日+4%”规则来调价,其中释放的政策信号究竟是什么,又令各方观点形成了“对垒”。
企业“困兽之斗”
鉴于时点的特殊性,这次调价与“通胀”这一关键词紧紧捆绑在一起。 “上调油价不会大幅推高通胀,后期物价上涨幅度有限。 ”在得知调价后,东吴证券研究所寇建勋如是说。 “此次是最低限度上调,相当温和,对CPI的影响可控。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亦这样评价。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也表示,此次油价上调对CPI几乎没有影响。
不过,企业对于油价再度上涨的反应却要激烈得多。 “说到通胀,决策层和舆论最关心的还是民生,这次铁路、民航、出租等客运的相关价格都没有跟涨,但柴油涨价后,货运费用必然提高,企业的‘生存经’怎么算? ”上海一家电气设备生产商产品部人士对记者大倒苦水。
记者了解到,多数制造业的物流运输成本都受到油价提升影响。“油价上涨抬高了塑料、塑料添加剂、座椅泡沫垫、聚氨酯仪表板、聚乳酸树脂汽车内饰材料、密封件、润滑油等车用化学材料成本。 ”汽车行业资深评论人李永钧表示,这将直接传导到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采购体系。
直接看油价“脸色”的下游产业还包括以三大合成材料为原料的塑料、橡胶制造业和化纤行业,燃油消费量最大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电气机械及器材业,以及电子、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建材、森工、医药和汽车等产业。而这些产业都未列在发改委给出的“补贴疏导”名单内。
迟来的调价
尽管调价仍在市场掷地有声,此番上调油价却已是动作迟缓。据统计,11月WTI原油均价较上个月上涨了3.46美元/桶,涨幅4.31%。
12月3日纽商所原油期货价更高达89.19美元/桶,创下2年内最高。来自息旺能源的监测数据则显示,早在12月8日,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已高达6.84%,远远超出4%的调价红线。不过,虽然国际油价已在85-90美元区间内盘整较长时间,国内油价看国际“脸色”、应声而调的惯例此番却并无“躁动”迹象。
国内物价的高水平令油价的“调”与“不调”变得尤为敏感。但在12月20日美国西德克萨斯原油和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分别涨至每桶88.81美元和92.74美元,触线2008年10月初以来最高水平后,发改委也终于按耐不住。
据悉,此次零售价调整后,汽、柴油供应价格分别为每吨7730元和6980元。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23元和0.26元,93号汽油调为每升7.11元,97号调为每升7.57元,年内这最后一次调价令油价达到了历史至高点。
新机制疑云再起
此外,“国际油价超过80美元/桶时,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油价”条款中的含糊性与不透明性也让发改委的调价显得更加无规律可循。
此番发改委在答疑时对盛传已久的成品油新调价机制只字未提。
12月初,发改委还专门针对“成品油调价周期缩短至10天”、“无需层层报批,采用触发机制”等说法予以澄清。相关司局人士更是将此前“年内推出”的说辞模糊化处理,改口称“能否在年底推出还很难说”。究竟采取哪种定价权方案也仍疑云密布。
“一旦缩短到10个工作日,那么国际油价的波动会被更频繁地引入中国,而22个工作日的调价周期可以更有效地平抑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 ”东方油气网总经理钟健认为,在国内通胀敏感时期,油价如果上调次数过多、幅度过大,决策层就不得不考虑公众的接受能力。
根据包括美国奥本海默基金公司总经理李山泉、华尔街策略公司分析师康尼·特纳、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在内的多位人士预测,明年国际油价很可能攀上100元/桶高价,也就意味着何时引入更灵敏的触发机制至关重要。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也表示,明年上半年的通胀压力仍比较大,包括成品油在内的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可能都要缓一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