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实现城市化有量更要有质

来源:法制日报
2011年02月15日08:37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大跃进”的问题。中央党校教授向春玲分析了这种“大跃进”的表现。表现之一是盲目发展城市,表现之二是重发展轻污染治理,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表现之三是贪大求洋。调查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2月14日《人民日报》)。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结构,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是一种设想,而且也是基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概括。可遗憾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城市化带来的并非全是惊喜和幸福:一方面,有些被城市化夹裹着前进的群体并没有成为城市化的主体,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依然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另一方面,那些享受到城市化成果的群体也正在承受着城市病的侵扰,拥堵、看病难、入学难、环境差,已经成为困扰他们生活的真实问题。显然,对于这些被城市化所困扰的人们来说,城市似乎没有让生活更美好。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城市化中的城市病与浅城市化?学者将症结指向城市化中的“大跃进”。的确,城市化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主动性的发挥都应该建立在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这就是所谓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所以,当城市化发展过于追求速度、追求面子时,城市化的过程就可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就可能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城市化问题的产生除了与建设的速度有关之外,还与建设的理念有关:城市不仅是资源高度集中,还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城市不仅是高楼大厦的林立,还是宜居生活的构建;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数字,还是公众身份和权利的实现。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厘清,那么即使降低城市化的步伐和速度,最终建设出来的城市依然会带有现在城市化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对国际性大都市的追求,明明是地域特色明显的地级市,何必挂国际化的名头营销,何必追求大都市的奢华?

  其实,城市化的过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只要在城市的发展中始终记得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生活更美好,就能够判断和把握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问题是,设计城市的过程通常缺少民众的参与,城市建设成什么样子,公众通常只能在城市规划和建成之后,才能够看到和知道。要想改变这种城市化“闭门造车”的现象,就应该把公众的智慧和意见充分地利用和吸纳起来:一方面,调研公众的意愿,看他们需要怎样的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接受公众的监督,由公众来评价城市化的成果是否满意。

  江苏李劭强教师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