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中国新闻周刊》 > 《中国新闻周刊》精彩报道

川藏公路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07月15日09:26

  上层统战

  意在和平解放西藏的中央政府,给了筑路部队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要搞好军民团结,尤其要团结好西藏的上层。

  1952年4月,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区指示西藏工委、西藏军区:“在两三年内,压倒一切的任务是扩大与巩固上层统一战线?必须了解,不通过上层,一切都做不通,社会改革更会遥遥无期。”

  高平说,当时中央对藏族上层,沿袭了抗日战争时期对地主的政策。“在藏族地区,不许宣传阶级斗争,也不许做群众工作,连《白毛女》之类的电影都不能在那放。”

  进藏先遣队到达甘孜没多久,虽然部队饿着肚子,18军第二参谋长李觉还是决定请藏族上层吃个饭。“我们饿着肚子,也要把罐头、大米、白面都拿出来招待他们。请他们吃一顿饭,往往比跟他们谈一次话还管用。”

  赴宴时,上层人士一走进部队驻地大门,卫兵们就齐刷刷地给他们敬了一个军礼。后来任康定军管会主任的邦达多吉对此颇有感触。他说,国民党统治时期,藏族人不管身份贵贱,都被称为“蛮子”,到国民党部队驻地连正门都不能走,哪里还有人给你敬礼?!

  对于进藏的解放军,这些各领一方的贵族上层还有另外一层算计。“他们一看解放军声势浩大,都想巴结一下,以便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对付自己的对手。”高平说。

  玉隆地区的大头人夏格刀登和德格的女土司降央白姆是一对冤家。前者原是后者的管家,后来自立门户,势力不断走强。两家互不服气,“打冤家”(冤家之间的械斗)时有发生,在多次械斗中都死了人。

  夏格刀登对解放军非常友好,曾在昔日红军经过时,和格达活佛一起支援过红军。原西康省藏区一解放,他就被任命为康定军管会的副主任。降央白姆得知此消息后,十分担心,生怕对自己不利。

  18军先遣部队到达德格后,侦查科科长李奋登门拜访了降央白姆,向她表明了解放军的态度,表示绝不会拉一家、打一家。“你也可以和夏格刀登一样,加入支持解放军的队伍。”

  经过一番调解,降央白姆和夏格刀登冰释前嫌。得知部队缺粮,降央白姆一下子卖给部队几万斤青稞。在昌都战役中,两人一起投入到对前线的支援,一共支援1.2万头牦牛。

  曾在1950年做过支援司令部司令员的谭善和,后来一直保留了一张跟夏格刀登的合影。“他说这个人对解放军帮助很大。”曾在上世纪80年代做过谭善和秘书的王晓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筑路部队利用修路的间隙,抽时间为藏胞做些好事,帮他们挑水、背柴、扫地、看病、开荒、积肥、打场、修房,还为他们放电影、造用具、调节纠纷、教授汉语。从藏民手里买东西时,也会多给一些钱。

  随52师进军的李国柱到了甘孜以后,住在一个藏民的家里。她想为房东做好事心切,却由于语言不通,闹出了一些误会;她想给群众打水,又不会用藏式的水桶,弄得自己满身是水。这些经历,对她以后的工作都是有益的积累:到了达孜以后,她任该地区爱国妇女联谊会副主任,专门做上层妇女的统战工作。

  公路修通的地方,汽车开过来了,各式各样的物资也随之丰富起来。藏民以前没见过汽车,管它叫“铁牦牛”,问它一天吃多少草。筑路部队带来的新气象,让藏民对内地的认识渐渐清晰。

  小村巨变

  1954年10月,川藏公路修到林芝。高平当时对林芝的印象是:山坡上有几间民房,有棵很大很古老的树,尼洋河的河滩上有部队搭的一些帐篷,“总体印象就是一片荒滩。”

  而在他1975年再次造访这个地方的时候,荒滩已经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八一镇。镇上有18军开办的一家毛纺厂,毛纺厂的西面是西藏印刷厂。“这两个工厂烧锅炉都要有燃料,那时西藏不产煤,也没有油,就烧木头。让厂里的汽车队沿着川藏线到色季拉山上砍树,拉回来当燃料。”

  在色季拉山与八一镇之间,有一个几百人的小村,叫巴吉村,此时已经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1984年成为该村村主任的桑杰,开始瞄准村边的川藏线,寻找第一桶金。

  1992年,八一镇附近开始大量砍伐森林,并把木料运到外面去。前些年稍有积累的桑杰花4.5万元买了一辆东风车,开始往拉萨和波密跑运输。“当时对藏民的贷款政策比较宽松,想贷款基本上都能贷到。”

  在桑杰的印象里,此时的川藏线,还是一望无际的土路。“整个路段没有一个补胎的。”

  桑杰把一车木料从八一镇拉到拉萨,能挣到运费1500块。回来时帮人捎点水泥,运费也有五六百块。这一来一回,他需要花3天的时间。

  但如果从八一镇往波密的方向走,路况就有些差强人意,一路上常有塌方。在没有遇到塌方的情况下,桑杰两天能打个来回;若遇上塌方,则归期难定。并且,从7月份开始就没法跑了。“翻车的多得很。”虽然去波密比去拉萨少近一半的里程,运费却是一样。

  桑杰跑运输挣了钱,村里人纷纷效仿。这个人口只有八九十户的小村庄,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拥有汽车40多辆,成为远近闻名的“汽车村”。

  1996年,国家林业政策突变,逐渐收紧。村里没跑几年的汽车无料可运,晾在了一边。

  但几乎在同一时间,八一镇的扩张为巴吉村带来了另一个机会。这个矗立在川藏线西端的小城,借助便利的交通和国家的政策,逐渐发展为一个集劳动力、农副土产、工业用品和日用消费品市场为一体的物资集散地和交流中心。在中共林芝地委和行署落脚八一镇以后,老城渐渐不敷所用。

  从1996、1997年开始,八一镇开始兴建新城,地址就在巴吉村旁,村内的800亩草场也在1998年被征用。

  1998年开始担任村支书的桑杰跟政府协调,承接了新城建设的拉沙石和回填等工程。这样,不仅原有的汽车得以起死回生,还添置了很多挖掘机和装载机。光桑杰家里,现在就有两台装载机、三个翻斗车和两部挖掘机,还有两部轿车。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年的收入不下一百万元。”

  前几年,巴吉村的另一块草场被征用,桑杰和村主任叫上村里的党员商议,决定不再把征收款发给各家,而是用这笔钱买了1.7万平方米的地块,建起了一个建材市场,每年的租金有望达到400万元。

  现在,这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子,拥有一个预制板厂、一家混凝土公司和一个奶牛养殖基地,还有一些个体的运输队。2010年,巴吉村的总收入达到775万余元,人均收入达10360元,成为西藏自治区人均收入过万的20个村庄之一。

  桑杰说,当初搞投资时,也有个别人不同意,希望发下来自己支配。这些人大多是村里的困难户。桑杰就做这些人的工作,说你们为什么穷,就是思想不解放,“现在机会多得很。解放了思想,才能抓住机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付吉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