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中国新闻周刊》 > 《中国新闻周刊》精彩报道

川藏公路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07月15日09:26

  改造天险

  桑杰说,上世纪90年代往波密跑车,在“迫龙天险”,他曾眼睁睁地看着一辆从昌都过来的汽车翻入深谷,车上20多人全部遇难。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迫龙天险”发现,即便在连续晴朗的日子里,这里的路面仍显得泥泞不堪。大于90度的弯道随处可见,且上下起伏巨大。司机在拐上一个弯道时,很担心迎面开来一辆车。很少有路段能并排走过两辆车。对面来车时,双方都需要机灵地寻找会车点。路的一侧是湿漉漉的大山,另一侧是深达数十米的江面。

  高平说,1954年夏天在修筑川藏公路时遇上的那次大洪水,正是发生这一路段及附近区域。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实施大规模整治之前,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影响了川藏公路功能的发挥,川藏线1年最短也有1个多月封路的时间,长的则接近半年。那些原本走川藏线的货物,不得不分流到其他的线路。

  青藏铁路通车之前,在西藏的交通格局中,川藏与青藏公路并驾齐驱,各占进出藏货运量的45%左右。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1954至2004年,内地通过川藏、青藏线运入西藏的物资共达2000多万吨。

  青藏铁路在2006年7月通车以后,川藏公路的运输量部分遭到分流。但对于藏东地区来说,川藏线仍是其最主要的运输线路。西藏军用物资的补给,也大多通过川藏公路运输。

  1991年6月,国家计委《关于川藏公路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立项。从当年中坝段水毁整治工程开始,打开了全面整治、改建川藏公路南线的序幕(1954年通车的川藏公路被称为北线,也称317线;1958年改造后通车的川藏公路被称为南线,该线绕过了甘孜和昌都)。这些项目涵盖了这条公路上的几十个塌方、泥石流路段,还包括多个路段的沥青路面改建工程。

  据交通部提供的一份统计数字显示,到2004年底,川藏南线铺筑沥青路面908公里,占该线在西藏境内总长的70.61%;1991至2004年间,对川藏南线的投入资金达到36.53亿元。经过大规模整治后,川藏线的大部分路段均已能达到三级标准。全年的通车时间,也从以前的半年左右提高到几乎全年通车。

  2010年4月,川藏南线业拉山至八宿、牛踏沟至中坝、然乌至察隅路段整治改建工程同时开工。到2010年底,川藏南线除“迫龙天险”路段外,其余全部实现铺上沥青的“黑色化”。★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付吉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