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三中全会?
按改革开放以来的惯例,中国共产党每5年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的中央委员会。此后,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所有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都得参加。第一次全会通常在党代会闭幕的第二天召开,主要讨论并选举中央最高领导层,如选举政治局常委,通过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等,这就是一中全会。二中全会则在党代会召开的次年春天、全国两会召开之前举行,主要讨论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全国政协领导人人选建议名单。这两次全会都是讨论人事问题,直到当年秋冬的三中全会,才集中探讨全局性的经济发展和改革问题,会期一般为3—5天。因此,三中全会出台的决议,往往被视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主政纲领,对此后5年国家经济形势产生决定性影响。
现在,每当提到“三中全会以来”,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为何被称为共和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原因就在于,它实现了拨乱反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总而言之,它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将中国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此后历届三中全会,都与经济改革和发展规划有关。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此为标志,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并吹响了向全面体制改革进军的号角。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风帆高悬的改革之船下面,暗流汹涌,稍有不慎,就有渗水沉舟的危险。在这一紧要时期,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使原本过热的经济逐渐进入平静期。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在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积极探索和领导下,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此为标志,中国进入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体制改革的目标虽已确立,但目标的构建路径和具体内容尚未细化。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为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构建了可供操作的蓝图。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历来都是定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下搞好“三农”问题成为中央领导人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同时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进入21世纪,中国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大踏步前行。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第二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总结10年市场经济历程、开启未来1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世纪宣言。2008年,时逢我国农村改革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2013年11月9日,我们即将迎来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将为世人展现未来10年的改革路线图。即将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将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政后的纲领性文献。因此,这次会议不仅备受国人期待,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回首35年的改革历程,每一届三中全会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连接起这些节点,也就抓住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古人云,“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们透过历史,重现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党的领导人的运筹帷幄,重温为改革开放殚精竭虑、出谋划策的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大家呈现三中全会上改革者的气势与风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