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的问题并非是排名本身的问题:
大学排行机构的这些做法,不但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社会民众对教育的看法和评价,而且也助长了一些大学的“数字办学”风,鼓动大学在数量、规模上盲目攀比。
这不但加剧了大学办学的急功近利趋向,还为教育领域不正之风提供新的土壤。 |
大学排名如何作:
排名的兴起,本身反映了社会民众对大学的关注,并不是一件坏事。 |
首先要解决大学排行的市场准入资格问题。
其次要解决大学排行的制作和发布规范问题。
对大学的排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而且,即便在美国、欧洲,已经有20多年历史的大学排名机构,对于成熟的高等教育进行的评价,依旧难以得到全社会的认同。
一定的行业规范,可以促使大学排名走向“阳光”、走向客观和科学,使大学排行市场走向有序和规范。[全文] |
|
杨玉圣: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多重职能。大学评价体系应与这些目标吻合。 |
程方平:大学评价机制要以大学的功能为前提,这样得出的评价结果才有说服力。
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基本功能,现在又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创造新行业的功能。这些功能是评价大学很重要的方面。
杨振宁、李政道是在西南联大的艰苦环境中成长的,但却获得了诺贝尔奖;现在,我们的客观条件比当时好多了,理应取得更大成就。[全文] |
著名教育学家、中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陈昌贵教授认为,对于学术的浮躁化、高校学术氛围的消弭和大学理想的丢失,我们不能完全将责任推之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人为的。[全文][评论] |
不管是学者,还是学生,既要保留象牙塔,更要超越象牙塔,有“十年磨一剑”和甘于寂寞的精神,还要有适应社会,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也有相同的观点,他强调大学既要发挥其“发动机”的职能,也要发扬其“象牙塔”的精神。即大学既要与现实生活接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又要保护纯粹的学术研究,这两种不同的大学生活状态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陈昌贵最后以六个字概括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所需要的精神:“求真、求实、求新”。[全文][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