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索积分活动  搜狗音乐排行榜
与耻辱和悲情相连的胜利
不忘国耻 不忘民族恨 抗战的历史仍牵动国人的心灵
  硝烟虽已散尽,但那段刻骨的历史留给我们无限的悲伤,永久性的改变了民族的记忆。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不会随时间而流逝。先辈们用鲜血铸成的誓言尚未实现,更让后辈们不敢忘却。记住这些屈辱、苦难,乃是后人的道德义务…[评论]
太多与抗战有关的耻辱历史:
九一八七七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细菌战……
评论:人们对那场战争并没有隔世之感
60年之后,战争遗留的一系列问题仍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时时牵动中日两国的敏感神经。
对日索赔一路荆棘:20多件索赔诉讼还没有一起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花岗惨案的幸存者们、命运悲惨的慰安妇们、南京大屠杀和日本731部队的受害者们……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评论]
日军遗留化武仍旧伤害中国人
日本无意真心忏悔 教科书弯曲历史 令人愤慨
分歧、争议与合作
胡锦涛5点主张: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处理好台湾问题;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分析]
李肇星作形势报告 分析中日关系呈复杂局面: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动向,在包括历史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上采取错误的态度和做法,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详细][评论]
安全合作:和平发展的世界主题
举例一:反恐
举例二:半岛无核化
双边外交:高层战略对话
多边外交:东盟10+3亚太
经贸科技、信息的联系与合作
从蜜月到信任危机
1988年8月26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竹下登。邓小平说:我昨天晚上特意从北戴河回来欢迎你,希望我们之间能够建立起不低于田中、大平时代的新关系。我讲田中、大平时代的关系,主要指相互信任。发展两国关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中日关系50年:蜜月与麻烦相伴
对日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心之一。50年来的中日关系,既有“蜜月”,又有“冰期”,经历了民间往来、半官半民、官民并举直至正式缔结政府间友好关系的几个不同阶段。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曾一次次地波澜迭起。
外交部:北京群众自发举行抗议活动
历史认识大于国内政治
目前日本在中日关系的许多敏感问题上,采取的错误政策,其本质不但有日本政府一贯的历史观问题,更有日本国内政治的消极影响
相互信任大于民间对抗
中日双方民众的切身利益,才真正成就了历史信任的基础。[详细][评论]
20年蜜月期:甜蜜与不和谐
   实现邦交正常化,宣布了两国结束战争状态,而中日友好条约的签订,是从立法上完成了中日恢复邦交的正规手续。从此,中日关系进入到一个被许多史学家称为“蜜月”的时期。[详细][评论]
·80年代后眼中的抗战和日本
如果把对日的各种情绪合在一起调成一杯鸡尾酒,调出的这杯一定层次分明,最下面的是强烈的反日的情绪,接下来是对日厌恶,上面是对日爱恨交加的矛盾心情…[详细]
·日本的年轻人是怎么看中国的?
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别的方面力量也越来越大,由于历史原因,有些中国人对我们不太友好,如果中国的力量太强大,我们就有危机感,年轻人也有这样想法…[详细][评论]
依旧艰辛的崛起之路
人口大国和平崛起非易事
21世纪上半叶,中国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对“矛盾凸显期”。说矛盾凸显,就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而言,带根本性的就是三大挑战:[详细][评论]
第一个是资源特别是能源的挑战…

“岛链封锁”

解决东海问题也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需要。只有控制东海,中国才能打破美国和日本针对中国的所谓“岛链封锁”,获得远洋战略的出海口,真正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战略。[详细]

生死交关的台湾问题
李肇星说:“我必须心平气和的对日本说:台湾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也是生死交关的问题。碰触对中国生死交关的问题,是极其危险的。”[详细][评论]
日本宙斯盾级驱逐舰
·日大肆宣扬“中国威胁”
日本发表警戒中国军力的《防卫白皮书》后,即刻成为保守派催促日本政府扩军的最佳材料…
·石原慎太郎:中国威胁日本安全

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说中国威胁到日本安全,指责中国声称对日本的一些属岛拥有主权…

“不甘处岛国之境”:日本近代的大陆政策评析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详细][评论]
以战胜国的心态纪念抗战

  我们是靠灾难、屈辱及它们所唤起的对外敌的仇恨来凝聚国人。我们还靠胜利的荣耀、靠对勇敢御敌的将士的敬仰、靠对死难同胞的悼念来凝聚我们的民族共同意识!
  从抗战将士那里,我们及我们的后代能够知道什么是勇气,知道自由之珍贵;从胜利的荣耀中,我们也能够知道什么是民族的尊严。勇气、尊严、对自由的热爱,可以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健康发育提供最珍贵的养料。我们的心灵空间应当留给我们的将士、同胞,而不是让曾经的敌人继续占据我们的意识。
  我们需要以战胜国的心态,从容地面对过去的战争、面对中日过去和今日的恩怨、面对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评论]

铭记先烈 铭记民族的伟大胜利
  关于对日战争,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叙事让国人更多记得的是作为被入侵国的灾难,而很少提及作为战胜国的光荣。我们应当记住日本军队的残忍,但更应铭记的是中国军民的英勇。人们为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慰安妇建造纪念馆,但似乎还没有哪个地方为中国政府和军队接受日军投降的历史性事件建造丰碑。毫无疑问,灾难和屈辱应当永远被记住,这是后来者的道义责任。但仅仅记住这些是不够的。仅仅强调屈辱、苦难的记忆,其实难免是对先烈们的不敬。他们胜利了,我们更不能忘却胜利。[评论]
追寻抗战:伟大转折
抗日战争 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日本侵略者万万没想到,他们的野蛮侵略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国共两党达成共识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的抗战,给百万侵华日军以致命的打击,直至彻底赶出中国。[详细][评论]
抗战精神永存

  胜利的旌旗,浸透烈士的鲜血。8年抗战,敌后抗日武装伤亡60余万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英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这是一面旗帜,迎风招展,猎猎飘扬。这是永远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详细][评论]

追寻胜利:自信者 自强者
构建中国文明自信 重建中国战胜国意识
我们的内心深处充满焦虑
  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内心深处充满了焦虑感,并且不再自信,我们必须要靠别人的尊重和承认才不会感到失落,我们因此而变得敏感,我们逐渐脆弱得不再像一个“战胜国的国民”,终于如王新华馆长所说的那样,我们甚至输不起一场球。
三大传统
  在当代中国,存在着三大传统:一是毛泽东时代形成的平等与参与的传统;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对于市场经济的信念和追求自由的传统;另外一个就是儒家传统……
重构民族自信
 战胜国意识真正牢靠的基石,并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也不仅仅是取得了台湾回归祖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具体成果——尽管这也很重要。真正的战胜国意识是一种对本己文明内在优越性的强烈自信,是一种对自身力量的强大和未来仍将长盛不衰的强烈自信,是一种对本民族必将有着光明前景的强烈自信。简而言之,战胜国意识就是自信![全文][评论]
自强者胜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回顾抗日战争,对于屈辱的历史遭际,当然不应有丝毫的淡漠,同时,我们也应从抗战的胜利中领悟更多的历史启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大小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泱泱中华,因为内乱无已,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自立自强,救亡图存,团结抗敌,中国人民才最终在抗日战争中以胜利者的身份出现在世界的面前。[全文][评论]
·伟人胸怀
毛泽东主席在1936年写了一首“念奴娇·昆仑”。这是中国无产阶级政治家的一个了不起的外交宣言。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将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值得注意的是,到了60年代,他修改这首词,变成“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东国就是日本。他亲自写了一个解释,说忘记日本是不对的。这就是他伟大的胸怀,太平世界一定要包括日本在内…[详细]
·只有中国之老粗军人,才有此胸襟怀抱
  当时,黄仁宇以国民党军第三方面军司令部参谋的身份巡视部队,发现一名连长竟用自己微薄的薪水招待被他监视做工的日军俘虏。“我刚一责问,他即辩说:‘报告贵参谋:人家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可怜啦!我不过带他们吃一顿饭,叫他们散散心,也没有旁的啦!’”黄仁宇感叹说,“我想只有中国之老粗军人,才有此胸襟怀抱。”其实想想也不奇怪,胜利者有足够的自信对认栽服输的失败者宽大为怀。[全文][评论]
追寻永恒之中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滞留在那里的著名诗人戴望舒因“对抗皇军”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压抑伤痛,穿透黑暗,寻找“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那里,永恒的中国!”
  对诗人来说,他用“残损的手掌”一再抚摸的黑暗的中国土地是具体的,那个“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的“永恒的中国”则是朦胧的…
·在抗战胜利60年中走向新的历史自觉
关于“甲子”的断想,起点和落点都在于600年来中华民族面临的“第四个战略机遇期”…因为在过去20多年的压缩时空中走完别人近一个世纪的路程,我们才确立今天的历史方位。还不能肯定,“机遇期”已经被我们一劳永逸地彻底抓牢…[详细]
·盛世的理性审视
“盛世”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详细]
  [结语]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第074期 05-08-15 责编:陈默 杨林
保守伊朗vs保守美国
  内贾德上台加强了保守派对伊朗政权的控制,从而逆转了上世纪90年代初在伊朗兴起的改革潮流。[详细][评论]
反伪科学打出冤案?
  反对伪科学的战斗中,于光远、何祚庥、郭正谊、司马南4位专家被“那些对手”称为“四大恶人”[详细][评论]
私塾兴起 现代教育遭贬
  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开课。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详细][评论]
全球大流感前夜?
  一个禽流感全球传播的链条已经形成,一种导致数以亿计的禽鸟死亡的致命病毒,正离人类越来越近…[详细][评论]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