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94岁拾荒老妇:太多关注让我没法承受

李秀英,1919年生人,祖籍安徽,1951年从安徽老家来到北京做保姆。70岁之后靠领取北京市低保生活。因为要供养身患多病、无经济来源的女儿,不得不在王府井大街拾荒多年。半个月前,热心网友将其事迹发上微博,引来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不用给我钱。我都有。我就是担心自己的闺女,我走了,她怎么办……”

一夜之间,老人出名了……

一夜之间,94岁的李秀英出名了。

早晨八点,挎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三三两两的来到李秀英家敲门探访。从上午到中午,同样的问题,她不知会回答多少遍。下午,又有志愿者拎着饮料水果前来看望。这甚至“影响”到了她的“工作”——傍晚,当李秀英还没有打开装空饮料瓶的大塑料袋时,就不断有路人把专门收集好的空瓶子帮她装好。这些陌生人会嘘寒问暖,甚至掏出好几张百元大钞塞进她手里。

“我不要,我……这怎么好意思……”这位已经默默的捡了近20年瓶子的老太太说。一双因劳碌了一辈子而颤抖的手,越发抖的厉害。[详细]

王府井大街上的拾荒老人

李秀英老人正站在“中国第一街”——北京王府井大街上。

这是一条已经拥有700年历史的古老街道。1999年,当耗资10亿的“新王府井大街”与公众见面时,不足一千米就聚集了12个大型商场,6个大型购物娱乐商务综合性商厦的阵势,一度引得单日客流量突破百万。

汹涌的人潮中,因为腿疾只能借助支架缓慢移动的李秀英老人,每天傍晚,都会吃力的拖着巨大的垃圾袋,低着头,从一个垃圾箱,一步一顿的走向30米开外的另一个。一直到十点北京百货大楼的钟声敲响,才会带着几大袋塑料瓶和纸箱回家。

这是她最熟悉的地方,是她近半个世纪,从未离开过的地方。

“1951年,我就从安徽来到北京,给首长家作保姆,养了4个孩子。后来老首长死了,孩子们也搬走了。我留在这里。”她说。老太太就住在离步行街20米的老四合院里,时间长过“新中国第一店”的王府井百货。如今,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地方,老四合院已屈指可数,红墙青瓦随着时光流逝而凋零斑驳。

“他们都走了,我留在这里和我闺女一起。我闺女惨啊……”[详细]

1951年,李秀英就来到王府井。而那时,“中国第一百货”——王府井百货甚至还不存在。

一条微博引发的媒体“盛宴”

“其实我也不知道她们家具体的情况。”此前很多年,王府井步行街的保安每天都能看到老人出来捡剩饭、捡瓶子:“捡剩饭时间长了,大家都认得她,有多余的吃不完的,也会留一份给她。十几年了吧,具体也没人记得清楚。”

但忽然有一天,开始不断有人在四合院门口徘徊,“也就是一个星期前吧,来了好多记者。专门来问老太太的消息,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一个18岁的保安说。

5月9日,一位姑娘在王府井逛街时,偶然遇到了正在捡瓶子的老人,随手拍了照片放在微博上。微博立即被广泛转载,正值母亲节前夕,“那些感动我们的妈妈”成为一道耀眼的标签,出现在各大论坛、贴吧的首页上。网站、报纸、电视台随即蜂拥而至……

如同文章开头的那一幕,老人表现出来的更多是诚惶诚恐:“好多人来看我,现在我都记不得谁来过,谁没来过了。”有人专门等在步行街上,有人跑了好几家商场打探老人每天晚上的行踪,甚至有人找到老人的家,“嗙嗙”敲门。

“哎!你知不知道王府井那捡瓶子的老太太家在哪里?是不是XX给我说的那儿啊?敲了半天门,没人啊!”最早一批报道老人生活境况的媒体人,在后来一个多星期里,时常接到这样的电话。

而这一切,让李秀英陷入了更加为难的局面:“他们不让外人进家了,他们说,如果我再招人进去,就把我和我女儿赶出家门。他们说你们都是坏人!”老人口中的他们,是四合院里其他的租户。不断有人走进院子,扛着摄像机四处拍摄,打扰了邻居门的生活。

“你们是谁啊?你们想干什么?”“拍什么拍!快点删掉!”“出去,都滚出去!”面对邻居们如此强硬的态度,老人是害怕的。可是,当第二天早晨又有几个青年人扛着摄像机敲门时,老人又不得不把他们带进家中。之后,她再次沉默的,或者有些惊恐的,面对邻居们的愤怒。[详细]

时常有记者在老人家门口,等待着老人出门“工作”。

志愿者:报道有用的话母猪都会上树

“报道有用吗?如果报道有用的话母猪都会上树!”当对李秀英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时,除了那些横眉冷对的邻居之外,也有人开始发帖反问。“媒体们来了一波又一波,但是他们只是做新闻,这样即使做烂了也起不到实际作用”。

这些人是“行动派”——从5月11日开始,帖子中几名核心志愿者会在每天晚上下班后结伴去探望老人。他们中有学生,也有刚工作的年轻人。“说句不好听的,老太太94了,以后的日子就得按秒过,这是你我爷爷奶奶享清福的年纪,这么老的人却在繁华的闹市里捡垃圾,谁不心酸?”

他们开始排班:每天谁帮老人捡瓶子,谁送饭,谁带水果,都有明确的安排。他们的原则是不进家门,甚至不进胡同,不轻易拍照,不问让老人难堪的问题。

“你有什么目的吗?”这是志愿者们对记者常说的一句话。他们开始组成一道墙,保护着老人不受媒体骚扰,并保护着自己“就是单纯的想要帮助奶奶”的心。

他们还送了一部手机给李秀英,并教她如何使用。“老太太从脏的发硬的衣兜里掏出一大堆皱皱巴巴的纸,上面记得是电话,这么多年,有很多想联系的人,估计也都没联系上。”志愿者认真的记录下老人的每一个细节。

然而很快,有人用这个手机联系到了志愿者,希望他们不要再去打扰老人,以及院子里其他人的生活。此后,手机就没再开机。

“我们不希望这个事情被演变成一个悲剧。我不管这件事我受到多大的质疑,无论别人说我炒作也好说我什么也好。我要保护好奶奶,我怕的是那些打着来看奶奶实际上是为了报道这事的媒体,希望你们真的想帮奶奶拿出你们的行动。”志愿者们这样回应着。[详细]

志愿者送给李秀英一个手机,一遍一遍的教老人如何接听电话:“李奶奶兴奋得像一个孩子。”(图片来源:某志愿者博客)

喧嚣散去后的社会现实

但质疑与被质疑,同样困扰着志愿者们。

“你们是谁啊?你们要干什么啊?凭什么你们能帮老太太,我们不能帮?我们又没拍你,你有什么资格来说我们啊?”另一批想帮李秀英的人说。

这样的争吵时有发生。大多数时候,当事人李秀英就站在一旁:“你们都是好人。不用帮我了,真的,大家都这么忙……”

在人们看来,老太太还有很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1、吃饭怎么解决;2、被注销的户口怎么办——这也是他们不停关照她的原因。

“即使有好心人的帮助,奶奶也不舍得用这些钱来买饭。网友送饭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不可能有人每天都能坚持,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大的企业或者快餐公司。”

“奶奶和女儿的身体,不能随便买药吃。要联系一家体检机构,能为奶奶和她女儿做一次免费体检。”

“要先带李奶奶去办张银行卡,那样大家可以每个月固定往里存钱。然后努力帮奶奶的女儿解决户口问题……”

“解决了户口问题就能帮女儿办个低保,健全的社会保障才是最根本的方法。再去申请个廉租房,还要起诉奶奶的孙子孙女,要求支付赡养费!”

……

而当问起老人到底需要什么的时候,她只是不断的说:“不用给我钱。我都有。我就是担心自己的闺女,我走了,她怎么办……”

和这位94岁的母亲相比,那个74岁的女儿显然成了配角。[详细]

李秀英老人和女儿住在只有6、7平米的小屋里,全部的家用电器只有屋顶那盏惨白的节能灯。屋子的墙上已经有些发霉,热水、洗澡、上厕所都只能和院子里的主人共用……

无言的救助困局

怎么办?没有人提到这个问题。

5月18日早晨7:40,李秀英老人出现在央视的早间节目中。

镜头中的老人像往常一样,愉快得给记者展示了自己塑料桶里的午饭,回答着每一个早已回答过多次的问题。节目最后,央视公布了北京市王府井社区的电话,呼吁全社会帮助“像李奶奶的女儿这样没有低保的老人”:“也许您一通电话,就能给她们带来生活的扶持和希望。”

“这太可笑了。”已经联系好了体检医院的志愿者们,如此评论道。他们还打算为老人过一个生日,尽管日期具体是哪一天,连老人自己都不记得。“我们没办法看那么远,每天坚持帮助奶奶,这是现在唯一能做到的。讨论、抱怨其他任何事情,都毫无意义!”

在这其中,政府——这一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并没有让人们感到应有的存在。面对记者,被公布了电话的王府井社区也只是说:“每个月都会发一笔补助金。”而老人女儿无端被注销的户口,无力承担的高额的医疗费用,就像一个皮球,踢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安徽老家,不知去向。

华灯初上,人流涌动的王府井大街上,时常能见到孤独的佝偻着身躯捡垃圾的老人。从前,李秀英和他们一样。没有人知道,在拔地而起的城市中闪烁的霓虹灯下,在广袤土地上的农村里轰鸣的改造声中,有多少老人还在期待?或者根本无从期待。

当志愿者们前呼后拥的四处搜罗塑料瓶时,当走到哪里都有路人停下脚步围观时,当一波又一波的媒体想要"走进"李秀英的生活时,人群的远处走过另一位拄着双拐的拾荒老人,她低着头,身后拖着塑料袋,一点点往前挪动……

此时的李秀英老人正望着远方。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或许,她还有更多的问题要去面对。[详细]

李秀英老人在为央视记者讲述自己的辛酸故事。

往期回顾

栏目策划:冰清 主持人:燕妮 页面设计:Agui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