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陈海 发自贵州 图/姜晓明
中国有近20万座矿山,有近500个城镇是为采矿而建的,这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矿业城市”,近年来,却陆续因资源枯竭而步入绝境,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地处贵州铜仁地区的万山,曾因汞资源的储量和汞产品产量分别列亚洲之首和世界第三,被誉为中国“汞都”。 据《万山志》记载,万山境内的汞资源开采始于唐朝,至明朝洪武年间日渐兴盛。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接管矿山组建贵州汞矿,开始大规模正规化开采。196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行政特区——万山特区。
几十年下来,万山生产的汞和朱砂产品,占全国同期产品的60%以上,累计产汞和朱砂3.2万吨,上缴国家利税15亿多元。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万山汞资源逐渐枯竭,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汞矿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亏损逐年增加。新华社的报道称,到2000年底止,贵州汞矿资产仅为24493万元,已累计亏损17770万元,负债总额已达35036万元,资产负债率为143%,每年要靠国家补贴1465万元,才能发放职工最低生活费,成为财政一大负担。
2001年10月,贵州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
“资源挖空了,贫困留下来”,汞矿开采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在近年内显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一份调查材料称:炼汞炉渣和坑道废石堆积如山,每遇大雨或暴雨,大量的含汞废水、炉渣、废石进入河道,污染水源,抬高河床,使河水无法灌溉农田。分布在特区东部的部分农民,丧失了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于矿区地质采空范围广、容积大、地表岩层薄,部分地方已发生多次地面塌陷。矿区地层下100—150米内已基本被挖空,地下坑道分上下五层网状交错,折标准坑道总长达970公里,因此,造成地下水位下降12.5米,导致矿区内供人畜饮用的60多眼泉水相继干涸、断流,城镇人畜饮水困难。
随着汞资源枯竭,大量矿工下岗,区域经济衰退,给地方政府造成很大压力。全矿职工及家属共1.4万人,绝大部分家庭贫寒,有的工人靠卖血补充生活费;有的职工家属到农民庄稼地里偷盗玉米、红薯;迫于生计,一些年轻女子到沿海和邻省湖南打工,其中不乏以“三陪”为职业挣钱养家糊口者……
有专家预测,中国现存的矿山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中2/3已是保有储量不足,10年后中国矿山将迎来闭坑高潮。
在这一时刻,本刊记者走进万山矿区,记录几个普通工人这几十年的生存悲喜,观照国家力量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并见证地方政府为矿山走出绝境所作的努力。
杨老新脾气丑(坏),酒后常和黄冬莲吵架,一吵就叫老婆滚。女人就又把家具搬回原来的家,来回折腾着。这其实不是一对合法的夫妻,两人没扯结婚证,邻里都知道他们结婚5年了,没人清楚他们没办过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