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福利社会系列一:中国四类养老保障心态:顾虑—知足—迷茫—憧憬
在中国大多数农村,辛勤劳作一生的老人们,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中,通常都要靠儿女们赡养。如今,新农保政策的试点,似乎给他们带来了一丝曙光,让他们也能希冀过上和城里老人一样的生活,想花钱就花,不用再看儿子的脸色行事。
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那里的农村老人似乎又生活在另一片天地。村里有村财,会按月、按年给他们发放或物质、或现金的福利;村里还有大款,可能会以做善事的方式,给村里的老人每月发点养老金;甚至在新农保没有实施前,这些地方早已将农村养老划入社会保障中去,老人们早已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在这些城市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很少甚至没有单位会给他们交纳养老保险。打工赚钱回家养老,这是中国无数农民工的默契。
在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这些在中国最先享有养老保障的地方,人们早已不再考虑老了会不会没钱花,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将自己的老年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如何不拖累儿女。也许,选择一个高质量的养老院,是多数人的选择。
2008年中国参与养老保险的人数只占应参与养老保险人数的20%,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在同龄人口中,也只占到20%左右。2009年,伴随新农保试点,国务院提出2020年中国农村实现养老保障全覆盖。
中国四类养老保障心态:顾虑—知足—迷茫—憧憬
场景一——顾虑:新农保下的新顾虑
地点:甘肃省榆中县夏官营镇
人物:高宝山,77岁,农民
“大爷,您听说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吗?”
“知道哩,电视里说过,给发55块钱呢。”77岁的高宝山,抬起满是皱纹皴黑的脸,边点头边说。
如今电视、广播、报纸、甚至网络上关于新农保政策的强力宣传,让这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也知道了新农保政策,知道国家会给他们补贴55元的基础养老金。让高宝山更高兴的是,榆中县是今年新农保的试点县市之一。
“今年全县将有50%的乡镇首先开展新农保,预计将有5万2千多人受益。” 9月11日,当记者咨询新农保准备情况时,榆中县社保局的工作人员说,“具体县财政要投入多少钱,现在还在计算,没有具体的数据出来。”
“大爷,如果要求老人领养老金,子女必须参保,您儿子会交钱吗?”
“应该会……”高宝山沉默了一下,“应该会。”他不敢肯定开出租车的儿子,是否真的愿意交钱,因为他现在完全靠儿子养活,每个月偶尔有点零花钱,就很不错了。
旁边围着聊天的老人,在听到这个问题时,也纷纷议论起来。“愿意,咋个不愿意,让我每月交50都行。就当攒钱么。”58岁的郭存福,家庭富裕,自己身体也还不错,现在还在打工。其他靠儿子养活的,家中条件不太好的老人则多数不敢肯定。“划算就交。”“村里那帮人黑,交上去不放心……”
一个穿着利落的妇女走过,老人们突然一片寂静。等那女人走远了,他们告诉记者,那是村长的老婆。
场景二——知足:源源不断的养老金
地点:福建省晋江市三吴村
人物:吴润泽,近八十岁,农民
“我爷爷说,村里的老人都听说过新农保。都是看电视、听广播知道的。”年近八十的吴润泽,不会讲普通话,只能请她的孙女当翻译。
吴润泽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做生意,家中只剩下他和老伴两人。儿子们生意虽然做得不是很大,但去年在老屋后面新建起一栋三层小楼,并装修一新。平时,两位老人就种点蔬菜,养几只鸭子。菜吃不完,就拿去卖,换一些零花钱。
“我爸他们,每个月都给爷爷奶奶两三百生活费。”吴润泽的孙女说,这些钱在农村已经足够保证爷爷奶奶有不错的生活。“我们村还有村财,每年都会给村民分红,几百块一千块。过节的时候,我爷爷奶奶能领到几百上千的压岁钱,还会发一些吃的。”
对于新农保,吴润泽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因为他又听到一个更好的消息,村里的干部说,可能过段时间,三吴村就会和其他条件更好的村一样,只要村里的人一次交3000元,到60岁以后,就可以每个月领300元养老金。
“300元一月算少的,我舅舅他们村的老人,好久前就是60岁以上老人,每个月领500了。”据吴润泽在媒体工作的孙女讲,在晋江市三吴村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好,那些条件好的村镇,老人们靠村财就足够过上不错的生活。情况确实如此,在福建、广东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很多地方政府早在国家统一出台新农保之前,就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进行补贴。
更好的消息还在源源不断地到来,“前不久听说,我们村有位资产上亿的人,要成立一个基金会,基金会的盈利要给村里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150元或200元。”吴润泽的孙女告诉记者。
“我们正在争取成为新农保的试点。”9月中旬,当记者询问晋江市是否是新农保试点县市时,社保局的工作人员不肯定地回答到。而对于三吴村即将开始的新养老措施,社保局表示这是村里的行为,与他们毫无关系。
场景三——迷茫:打工赚钱回家养老
地点:北京
人物:郭双双,60岁,山西农民工
不足6平米的出租屋,放着一张上下铺,一个衣柜,一张电脑桌,这就是郭双双在北京的家。
郭双双来北京已经10年了。头9年都在中国农业大学保卫处当保安,直到去年10月,他因为年满60,被辞退。“走的时候,除了比平时工资多发一百,再也没有其他的补贴。”尽管郭双双在农大当了9年保安,但因为一直是临时工,所以没有“三险”,更没有住房公积金。“去年,说要给我们办三险了,因为上面有个什么精神,必须办。但当时我都要走了,就没有办。”
“我们老家在山里,只有4亩地,如果不出来打工,只能种地。”郭双双是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人,没到北京前,他秋冬的时候拉着自家种的土豆,到河南去卖,春夏的时候就种地,“平时我就去建筑工地打工,就是想办法赚钱么。”郭双双是个老实木讷,好脾气的人,为了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他尝试过很多方法。
“我们到北京来,就是因为女婿在北京一个安保公司当上了队长。”十年前,郭双双和儿子一起到北京投奔女婿,两个人都当起了保安。又过了三四年,因为要带孙子,老伴也到了北京,“现在老家的地就托人种,房子也让人帮忙照看着。”
郭双双的老伴今年55岁,4年前在孙子上幼儿园后,她就开始在农大的学生宿舍做楼管。“我们待遇比老郭好点,给上三险。但我现在没了,因为满55了,他们不让干了,走的时候,他们把我交的那部分保险退给我了。”
说起养老,郭双双和老伴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干不动了就回家养老去。看得出,这早已是他们老两口的一个默契。“在北京打工,怎么着也比在家强,现在多赞点钱,等老得干不动了,就回家去,种一亩地,够自己吃就行。”老两口并不愿意拖累儿女。
现在,郭双双通过家政公司,在一家私人的小招待所打扫卫生,没有工资,只提供一间6平米的房子。每天他干完活,就会到不远的街上,摆一个简单的修车摊。“除掉吃喝,每个月能落一千吧。”老伴在北京科技大学,又重新当起了楼管,管吃管住每月一千,只是这次她没有“三险”。
当问起知不知道新农保时,老两口都连连摇头。在告诉他们新农保的一些好处后,郭双双瞅着老伴说,“这也不错啊,改天打电话问问。”
场景四——憧憬:养老院里度晚年
地点:甘肃省张掖市
人物:吴晓琴,47岁,农业发展银行职工
1979年参加工作的吴晓琴,已经有30年工龄了,“按说,我已经够内退条件了,但退休后就要少拿一千多块钱。”尽管同龄人中,已经有人选择内退,但吴晓琴还是想等到55岁正式退休。因为那样她不但可以多拿几年工资,而且按照单位内部规定,正式退休后的养老金要比内退多拿七八百元。
农业发展银行在2001年之前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所以尽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开始了很多年,但她一直没有交过。直到2001年,农业发展银行被划为企业单位,吴晓琴才开始交养老保险,每月九十多元。
吴晓琴有5个弟妹,现在除了她和二妹有正式工作,其他都下岗了。“下岗后,他们只能自己交养老保险,去年每个人要交三千多,今年听说又涨了,要四千多。他们虽然都交够了15年,但都想多交几年。图个老有所养么。”
“等我老了,就找一个养老院。现在养老院条件不都挺好的么,还有一帮老头老太太做伴儿。”吴晓琴这么打算着,就和许许多多父母一样,她不愿在老年的时候拖累女儿,“现在年轻人压力都那么大,要买房,要买车,还要养小孩……不拖累她了,而且我的养老金也够自己花了。”
郑功成:农村养老全覆盖将在2020年前实现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民大学教授
2008年底,经过数百位专家、官员近两年的调研、讨论,郑功成主笔编写《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一书,其核心内容是,提出中国在2049年将进入福利社会。
同样是在这本对未来社会的保障充满理想的书中,郑功成也讲出了目前养老保障的问题,“过度分割、杂乱无序、漏洞巨大,权责模糊,地区分割、配套改革滞后……”“总体估算,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近60%没有任何养老金,有70%以上的从业人员没有被正式的养老保障制度覆盖。”
尽管在养老保障方面,中国社会面临如此之多的困境和难题,郑功成依旧乐观。他将迈向福利社会的过程分为三大步骤,而第一步最关键,就是要让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民,“……人们比较担忧的就是养老。政府现在的力度很大,为农民建立养老保险已经开始启动。照这样下去,我相信养老保险从制度上覆盖全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尽管国务院拿出的农民养老政策,是到2020年才能实现全覆盖,但我觉得比较保守,估计会提前实现养老全覆盖。”郑功成非常肯定地说。(纪田)
迈向福利社会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