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爷
大裁军
留学
打工潮
股市
92派
【编者按】 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表现出波浪状的演进态势。回望改革所开启的向上流动的命运之门,不能不让我们时而欢欣,时而隐忧。
老王叫王学文,他的“贸易”生意做得很大,甚至打起了运输机的主意。但是,这一切却变成了一个泡沫,牵扯了他14年的生命,把他从雄心勃勃的“倒爷”、敢吃螃蟹的商人变成了一个忧伤的老人。他早已断却了那种“倒包”生涯,但这“机场梦”,却每每不请自到地闯进来,无法割断,就像他生命中的一些其他东西:酒精、痛风、战友…[详细]
1984年8月19日,一则134字的新华社消息发出了“中苏关系破冰”的信号; 1990年,王学文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做成了第一笔贸易:用不到一车皮的壁纸换回了三车皮的旧电机,“第一笔生意看到20万的利润。” 于是,所有人都躁动起来:政府可以办公司,学校可以去赢利,教师可以兼职,官员可以做买卖,倒卖紧俏物资的人可以合法地从中牟利…[详细]
整个绥芬河为此陷入了疯狂,王学文也随之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光,中国的服装、小电器、方便面一车皮一车皮地从绥芬河运出,而苏联积压的钢铁、木材、汽车则源源不断地涌入,他的得意之作便是用2000吨玉米换回了50辆拉达轿车,从1990年到1992年,三年时间他的身家已超千万…[详细]
即便没有“命中注定”地押宝机场,转型也是势在必行。“以前俄罗斯人特别讲诚信,只有挨骗的份儿,1991年以后,中国的外贸公司竞相压价,互相拆台,俄罗斯人也开始骗人。”到1993年以后,绥芬河2300多家外贸公司黄了2000家,其兴其亡仿佛都是一夜之间的事…[详细]
从官场到市场
这些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王学文:生意上说,没有从做贸易适时转入做实业,我要是调头再快一点,就不是今天了。对俄贸易失败在我不是一个商人,自己犯的错都不是一个商人应该犯的错。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王学文: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让我断绝了继续当官的念头,那时候就觉得,有本事的人就不该再拴在铁杆子上。 你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决定是什么? 王学文:肯定是下海。[详细]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基建工程兵是存在最短的一个兵种。中共中央决定1966年8月1日开始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1982年这个兵种成建制地消失了,除了交通、水电、黄金支队移交武警系统外,剩下的几十万部队全部集体转业到地方。傅玉行只是其中一员…[详细]
20层高的电子大厦在周围高层楼宇的映衬下显得并不高大,但在26年前,这是深圳乃至中国社会的一个奇迹。一群军人硬是用铁锤、泥抹子、刮灰刀这些最基本、最原始的工具,用15个月盖好了这幢大楼。 当时,整个深圳就是一个大工地,到处荒山野岭,而他们却草草的选择在这里安家…[详细]
在红岭路现建筑集团的旧址上,举行了干部动员大会,上级首长像往常一样通报着文件,只不过这一次变成了大家要解下帽徽领章了。当年的傅玉行是怎么想的,他不肯说,只是淡淡的提了句:“服从命令”…[详细]
傅玉行坐不住了,部队转业后,他去了深圳市政府办公厅。1988年,他正式下海,去了深圳城建集团,现在是一个分公司的老总。 任正非,华为集团的董事长就曾经是基建工程兵的一员;而中建、中铁建这样的巨无霸级别的公司也正是裁撤下来的部队组建了新的建筑公司…[详细]
我们这十年
这些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傅玉行:从完全陌生到逐步了解,再到现在基本明白市场经济。 陈淑云:到深圳,生活完全变了。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傅玉行:当兵,我家里8个兄弟姐妹,当兵让我走出老家,有了更大的舞台。 陈淑云:还是来深圳。 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傅玉行:在部队的日子。 陈淑云:在厂里当老师的日子,那时候我生病了全班学生卖了废纸给我买药。[详细]
1872至1875年,大清王朝分四批共派出120名9岁至12岁的幼童留学美国,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前期,中国海归主要是在科技教育领域做出了贡献。到了1990年代后期,当代海归在创业方面开始发挥突出作用,王辉耀算是一个代表…[详细]
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在成都西城区上小学的王辉耀,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伟大的乒乓球运动员。富有想象力的乒乓外交让这个孩子觉得,运动员之于国家的作用不可小觑,小球也能玩出大动静。 1976年,王辉耀带着一卷铺盖、一个军用水壶和简单衣物到一个不通公路、没有电灯和瓦房的乡村插队,运动员梦想从此破灭…[详细]
1982年,王辉耀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国家对外经贸部。这里有着许多对外接触的机会。当接触的外部世界的信息增多,王辉耀感受到全方位的差距。他认为得放下手中的铁饭碗,出国留学…[详细]
留学期间,王辉耀找了一个只要管饭就可以的工作:他陪一个中国代表团走访了加拿大的众多城市,代表团团长是时任天津副市长的李岚清。 之后王辉耀通过竞选,被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派往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任其驻香港领事馆负责香港及中国地区事务的首席经济商务参赞…[详细]
人生不断突围是一种幸福
这些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王辉耀:关注重点的改变:从个人到社会。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王辉耀:改革开放,恢复高考。 你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决定是什么? 王辉耀:出国留学。 你幸福么? 王辉耀:挺幸福的,人生不断突围是一种幸福。 [详细]
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20多年严苛的城乡隔绝体制自此有所松动。此后几年间,大批农民向乡镇转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沿海地区的开放,农民涌向沿海的大城市。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打工潮呈波澜壮阔之势…[详细]
高中毕业的翁纯贤没有考上大学,在亲戚家的小作坊里当学徒工。有一天出门,她在大街上看到一张深圳蛇口工业区凯达玩具厂招聘女工的启事,因闲着没事她报考了,并且出乎意料的是自己被录取了。 哥哥开始反对,远在香港的外婆也来信反对,说给香港老板打工太辛苦,所幸的是父母还算支持,劝外婆说去打工总比上山下乡好…[详细]
1987年,翁纯贤结婚了,并且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公开售楼:64平米的房子,一万三千多元,首付30%,之后每个月300块左右的按揭。当时夫妻俩一个月的家庭收入有1000多元,日子过得轻松快活…[详细]
1990年,翁纯贤的儿子出生了,因为产假等问题她离开凯达到了南玻公司,并在南玻改行做了销售。近10年过去,现在的翁纯贤已是区域销售经理了。 2007年,当年的凯达妹组织了一次聚会活动,很多昔日的凯达女工现在已成为银行行长、金融投资商或者政府官员…[详细]
人变得乐观向上了
这些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翁纯贤:我觉得人变乐观了,更加积极向上。深圳这个地方,人都很积极,很拼命很认真地干活。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翁纯贤:好像没有什么影响特别大的,但印象最深刻还是刚到深圳的感觉,虽然灰尘滚滚,但建设得非常快,觉得很好。 你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决定是什么? 翁纯贤:当然是决定到深圳来,并且留下来,其实中间有几次想打退堂鼓。 目前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翁纯贤: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好好读书,他今年刚上大学了。 [详细]
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从此股民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不同时期上演各自的悲喜剧。第一代职业操盘手花荣便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几经波折幸存到现在,被称股市“不死鸟”。如今他的身家用亿计算,可他极丑的外表加上不修边幅的打扮,很难看出来他是有钱人…[详细]
花荣炒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底,当时开户最少需要资金1万元,他凑了3000元和别人合伙开户。1993年花荣已经在证券公司工作,成为证券市场上第一批红马甲。此后他在中原金融租赁公司、华融信托等各种金融机构都工作过。 花荣在中租集团时就已经扬名立万,“但是立万不代表自己有钱,那个时候我记得很清楚,我一个月的工资是700元。”…[详细]
1999年,花荣独立到北京创业。2001年五粮液涨停,花荣志得意满,然而下半年熊市无情,花荣赔的家底朝天。2002年的6-24行情,花荣把所有股票逢高卖出,而此举也使得他幸存了下来,但当时生活艰难的他一度想自杀…[详细]
在本轮牛市中改变了财富命运的人,基本上都在2005年1000点左右倾家抄底,并且抓住了股改这一百年难遇的机会,花荣也不例外。 2005年花荣把自己的房子押了80万块钱,那个时候他个人的财富也就几百万的规模,但他全力以赴奋力一搏,结果“至少翻了十倍”…[详细]
死过的人什么都不怕
这些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花荣:生活方式。主要是获得了足够的物质财富,解决了自由的问题。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花荣:2005年开始的从1000点到6000点的大牛市,我抓住了机会,这轮大牛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你最害怕什么? 花荣:我已经死过了,什么都不怕了。 你觉得自己哪方面的欲望要加强? 花荣:没有什么需要加强的了。就是吃喝玩乐,花天酒地,遍游天下。 [详细]
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是“92派”这个名词的发明者。1992年,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受南巡讲话的感召,纷纷主动下海创业,形成了以陈东升、田源、毛振华、郭凡生、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等为代表的“92派”企业家。他们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企业运作上有现代观念,他们也是上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详细]
1992年,是毛振华在中南海政策研究室工作的第二个年头,这个一直走得顺风顺水(从副科长到处长的每轮提拔,都是破格)的年轻人,有了退却的念头。 毛振华要做一个中国的穆迪公司。1913年,穆迪开始对公用事业和工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毛振华给他的公司找了12个国资背景股东,第一期资本金2000万,第一部分到账时是500万,余下的三年后才全部到账。[详细]
毛振华抓住了机遇,他的中诚信在金融领域改革这种背景下承接了许多业务:从为三峡工程设计融资方案开始,先后担任杏花酒厂、中国有色、武汉中百、伊利实业等众多企业改制和上市的财务顾问…[详细]
1999年,中纪委对毛振华进行了调查。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的调查,用现在的词语,叫“双规”。调查进行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结论性的东西。但这次调查对毛振华心里造成很大冲击,“在中国做商人,太不安全,模糊的东西太多。”在去年公司15周年的晚会上,公司送别他,祝贺他转身成为学者…[详细]
我一直都比较乐观
这些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毛振华:身份得到改变。从农民到大学生,在政府工作,认为自己是精英,职位升得很快。从商很早,有些收获。最后去大学做研究,出发点还是想为国家做点事,这种情结挥之不去。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毛振华:92年下海办公司,并逐步成为公司的股东,彻底成为一个商人。 你最害怕什么? 毛振华:个人最担心整个中国宏观经济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出现大的起伏和波折。 你觉得自己哪方面的欲望要加强? 毛振华:必胜的信念要加强,要加强目的性,我有点随遇而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