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云南“躲猫猫”事件的客观报道,对罗彩霞替考事件的全面追踪,算不算是“灰暗新闻”?俗话说得好,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解决不了。只有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才能保证媒体这面镜子“不失真、不扭曲、不变形”。
新闻事例:媒体倡议放弃“灰暗新闻”遭质疑 记者使命何在?
请先给“灰暗新闻”定个义
是否“灰暗”关键看“代表谁说话”
灰暗的新闻是缺乏解释的,那么这是一种有意的含糊,还是一种无意的疏忽,是要让人留下模糊联想的空间,还是这个被认为必要的概念却无法给出定义?人们容易想到“灰暗新闻”就是指社会上不如人意的灰暗事件的新闻,或叫负面报道。什么是正面,什么又是负面,这无疑是个难以界定的概念……[详细]
说鲜亮吧,遇险有人救;说灰暗吧,治安不良,风气败坏,乃至十几岁的女孩会结伙作案。同一事实,都可能产生鲜亮或灰暗的不同解读,市长骑车上下班还戴着头盔,这成什么样子?说鲜亮吧,市长是如此平民化如此像邻家老哥;说灰暗吧,这么大个领导,连个专车都没有……不知道倘要“放弃灰暗的新闻”,这新闻该不该放弃。[详细]
媒体报道扫黄成功,无非是想展现警员的英勇神武,扫黄打非的绩效显著,对于当政领导和执行警员来说,这无疑是一条鲜亮的、正面的新闻。但报道不慎让小姐“露脸”,引发了广大网民对执法者规范和人性化的质疑,对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同情,对于广大质疑的人们来说,这又成了一条揭露社会现实和黑暗面的“灰暗”新闻……[详细]
“灰暗”的定义关键看“为谁说话”
官员“雷语”常常有,近来特别多——“你们记者管得太多了”,“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替谁说话”,“你是哪个单位的?”,“你是不是党员?”,“我拉屎要不要通知你”…… 为谁说话,就有可能造成对立方不愿看到的“灰色新闻”,这时候应该记住的是,媒体从来都是舆论监督的公器,不应当是谁请来就为谁说话的……[详细]
如果没有“灰暗新闻”
“灰暗新闻”的积极意义,正面报道无法代替
客观存在的负面事件不会因为正面报道漫山遍野而自然消失。“灰暗新闻”的揭露意义,是正面报道所无法代替的。尊重客观现实的负面报道,给人启示、警示、紧迫感。非只有正面的新闻报道才“更加温暖、更加阳光、更加有力量”。相反,麻痹的“形势一片大好”所裱糊的“歌舞升平”,掩盖了亟需医治的“脓疮”,反而耽误疗程,导致病入膏肓。
6年前的非典疫情,本已严重,可“灰暗新闻”没有报道,结果使不少本来可以幸免的人不知不觉中罹患此病甚至丧失性命。石家庄三鹿奶粉事件是又一个典型例子,企业和当地有关部门某些公务人员大捂特捂不让媒体及时报道,人为“增加”了不少三聚氰氨病孩,如果仍然不让报道,时至今日,我们又是喝着怎样的“国家免检”牛奶?[详细]
2007年记者节前夕,记者利用煤矿事故收取“封口费”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媒体之所以是“社会公器”,新闻记者之所以是“社会航船的望者”,就在于他们的使命并不只是为了“阳光”而放弃对黑暗腐败丑恶的揭露和抨击,而是通过不懈的“揭黑”引起公众对社会疾病“疗救”的警醒和奋起行动,自觉地祛除这些丑恶和阴暗,从而使社会变得更加阳光。[详细]
无论是球场赌球的黑暗,还是地下作坊的不堪,很多都是依靠记者“揭黑爆料”而来。今年4月揭晓的第93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中,“揭黑”依然是新闻报道奖的重要主题,“媒体并没有因为钱袋子缩水而缩头缩脚”。其中最为重要的“公众服务奖”就颁给了因调查报道拉斯维加斯赌城建筑工人超高死亡率的《拉斯维加斯太阳报》。[详细]
与周正龙虎照事件类似,上海“钓鱼执法”是又一起新老媒体共同发声、交互发力、形成舆论高潮以监督政府施政行为的经典案例。要充分重视和高度尊重网民的呼声和利益诉求,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政府和主流媒体只能因势利导,主动揭示真相,澄清流言,坦然承认和认真改进政府管理的阙失面,才能化危为机。[详细]
真正该放弃的不是“灰暗新闻”
少些情色凶杀博眼球,多些真实客观体现民意
即使“坚决放弃暴力、血腥、低俗的新闻”,也远远不该是要新闻记者对现实中的暴力事件、血腥事件、低俗事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导致大众对这些客观现实的知情权被剥夺。而是要求记者不要热衷于特定内容的细节描写,防止为了吸引眼球而掉进低俗陷阱。负面的灰暗事件即使不写,却依然存在。不予揭露,不予报道,灰暗将成黑洞。“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详细]
对3.5亿“问题彩民”的报道,媒体总是不痛不痒。在被媒体不断放大的暴富神话和浮躁的社会现实夹击下,彩民群体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和集体的价值转向,与其说问题彩民是一种现象,不妨说这种选择是这个浮躁动荡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更加理性的寄托。媒体的报道,应该多些直面事实的勇气,少些顾左右而言他……[详细]
在重庆打黑的系列报道中,充斥着不少桃色低俗的花边新闻。如重庆原司法局局长文强与女星有染,有的媒体便捕风捉影,津津乐道地盘点是哪些女星,明知是假新闻,有的媒体还要把人家的名字点出来并配上捏造的细节,最后来句某某回应传闻不实。让新闻更温暖,不代表要放弃舆论监督,从关注老百姓,关注每一个人的角度报道,才能让新闻更有力量……[详细]
少些长篇大论,多些具体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都认识到了会议过多过长,程序过于复杂的弊端,也下达了很多文件要求精简会议,精简领导发言。同样,我们的新闻报道也应该减少连篇累牍的会议阐释,领导发言报道,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放在关系民生、有助于改革和进步的问题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