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黄沙四起,遮天蔽日。赭黄的天、浑浊的地、晦暗的城,这轮沙尘暴让2010年的春天黯然失色。这时候无法不想起三北防护林——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但如果对自然的改造能够让自然变得顺从,那现在就不用受沙尘之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救赎总是难以摆脱“人定胜天”的思维,坚信自己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恢复环境,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强沙尘暴侵袭我国16省区2.7亿人受侵扰]

三北防护林的前世今生
无论破坏环境还是治理环境,人类都坚信人定能胜天
启示:一位科学家在大西北的治沙经验
在生态面前,人类能否主动退居幕后,让自然唱主角?
反思:人类应该相信,大自然有自己的力量
治理环境,我们能否抛弃“人定胜天”的思维?
 

我国多地遭遇强沙尘暴袭击


我国多地遭遇强沙尘暴袭击
 [北京]22日早晨,天空再次变得昏黄,这是三天之内外来沙尘第二次袭击北京,导致城区内的空气质量迅速下滑,达到了四级中度污染。[详细]
 [香港]来自华北的沙尘暴22日笼罩香港,导致空气污染指数录得有史以来最高水平。[详细]
 [新疆]12日,和田地区今年首次发生强沙尘暴,部分县市出现黑风,一些当地群众称最严重时能见度几乎为零。[详细]
 [成都]根据据市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通报,受北方强沙尘暴南下侵袭影响,21日成都的空气污染指数(API)由之前的100陡然上升至180。[详细]
 
三北防护林的前世今生

三北防护林的前世今生

无论破坏环境还是治理环境,人类都坚信人定能胜天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工程,总投资578.6亿元。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被成为中国的绿色长城。[详细]

宏伟的目标:大规模植树造林,征服自然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详细]

伟大的理想: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生态面貌

  由于“三北”防护林常被形容为“绿色长城”,许多人误以为它就是一条长长的密密的林带。事实上,三北工程建设之初确定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使三北地区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生态面貌,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促进农牧业稳产高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粮食安全。[详细]

30年的积累:森林覆盖率的片面胜利

30年的积累:森林覆盖率的片面胜利

  30年来,中国动用了大量资金来“筑城”,但是收效相对于巨额投资来讲却不尽如人意。种植的树种大都是“杨家将”,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树”;由于普遍种纯林,容易发生虫害,小小天牛几乎将宁夏20年的建设成果——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这些惨痛的教训足以说明,大范围植树,尤其违背自然规律的造林是得不偿失的。[详细]

 
启示:一位科学家在大西北的治沙经验

启示:一位科学家在大西北的治沙经验

在生态面前,人类能否主动退居幕后,让自然唱主角?

  2000年冬天,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来到内蒙古浑善达克地区,这里是京津的风沙源之一。当时,那里雪茫茫一片,很多地方一根草也没有。他们围住了4万亩公用牧场,用传统的方式,设计了一层层的防护林带,建人工沙障,种柳树、榆树。还搞飞播,撒山杏、沙棘和沙柳的种子,结果都失败了。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改变了对于治理风沙的看法。[详细]

他的突然发现:没人管的地方长出高草

  2002年6月,当地村支书乌日图的儿子胡赫图格到原来的沙窝子里玩,突然发现那里长出了草,草长到143cm。这不是我们种的,我们种的树没有活,而我们没有管的地方,却长出了高草。随后,中科院在其他4个地方的实验,得出相同结论:封起来不动的地方,生态恢复要比花钱治理的地方好。

他的感悟:种树不如保树,种草不如保草

  “三北”中的很多地区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不适宜大面积森林分布。树木消耗的水分远大于草本植物和耐旱的灌木,黄秉维院士当年就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试图通过人的努力将森林覆盖率由不到5%提高到15%,代价巨大。大西北经过人的努力,长出了不少树木,但这个代价是动用了后代的水资源。

他得到新的启示:自然比科学家的力量更大

他得到新的启示:自然比科学家的力量更大

  连续5年的实验证明,在草原、半干旱荒漠地区,自然界有能力实现生态恢复。我们采取的“以地养地”、“借助自然力恢复”途径,成本只有每亩20元,而真正用在生态恢复上的费用只有每亩4元钱围栏费。更令人工林所望尘莫及的是在没有任何投资的前提下自然恢复。在草原或者荒漠地区,破坏的因素是人与牲口,生存压力能否消除是决定生态恢复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实现生态恢复效果,必须保障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科学家、农牧民,甚至企业家应当联手,寻找理性的恢复方案,使治理风险有人承担。

 
反思:人类应该相信,大自然有自己的力量

反思:人类应该相信,大自然有自己的力量

治理环境,我们能否抛弃“人定胜天”的思维?

    并非所有的人类生态建设都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阿尔及利亚“绿色坝项目”、美国“罗斯福工程”号称人类有史以来的世界级造林工程。然而,除了“罗斯福工程”后来调整策略(护土、还草、人退、放弃造林),取得成功外,其余工程收效是不大的,甚至加速了生态退化。[详细]

恢复生态,“人治”不如“人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规模移民南部大草原,草地的严重扰动诱发大规模的沙尘暴。为控制沙尘暴,美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其主要做法是,鼓励弃耕,休牧还草,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然保护区。由此看来,美国是利用了“人退”的办法成功地遏制了困惑该国几十年的“黑风暴”问题。[详细]

“人退”不是继续破坏,而是远距离的保护

  恢复生态,人类退出,相信大自然自己的力量,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继续肆无忌惮的破坏环境。沙尘暴其实都是人类自身惹的祸,如滥垦土地,滥伐草木,如大量攫取和耗费水资源等等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的行为。如果人类继续如此,沙尘暴只会越来越严重。“人退”的实质是一种远距离的保护,不再去打扰破坏生态。

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才是最好的救赎

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才是最好的救赎

  治理风沙的最大误区就是信奉人定胜天,忽视了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那些难以治理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人为压力,让自然去修复。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戈壁和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生物结皮),只要人类不去碰它,就可以保护土壤不被风吹走。人类要善待沙漠,停止“向沙漠进军”。[详细]

呼吁:请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


陕西佛坪 自然保护区
 核心区有个地点叫“蒸笼场”,在清光绪(1875-1908)年间,是个生产蒸笼的场所,这里地处秦岭腹地,曾经有1万多人生活其中。后来由于交通不便,人逐渐迁出来,变成了无人居住区,树木得以按照自然的演替规律进行生长,已经实现了100%的恢复,大的树木胸径在50cm以上,且不存在外来物种的问题。大熊猫喜欢吃的箭竹也都长出来了,这里成了大熊猫的乐园。
四川九寨沟
 原来的藏民是靠山吃饭的,以原始性地破坏自然为代价。1984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起生态旅游后,所有藏民都变成了生态系统的维护者,大面积的森林靠自然力全面恢复。目前,门票与旅游观光车的收入两项,每年就达3亿多。而实际上,九寨沟的经济带动远从四川成都和青海西宁就开始了,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远远大于九寨沟本身创造的价值。
荷兰
 举世闻名的围海造田工程对荷兰农业发展、市镇建设和自然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过去20年来,围垦区依靠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采取少量的人工措施或完全没有人为干预,使荒芜的围垦土地出现生机。这一成功做法,经常被作为生态重建的成功案例反复引用。
英国
 是世界上最早工业化的国家,也最早尝到了生态破坏的苦果,大量采煤使得该国的生态环境“满目疮痍”。但到20世纪90年代,他们已经把历史上由于采矿而造成的废弃地恢复成了自然生态系统,并进一步规划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乡村景观。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借助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

  更多>>
2010.03.212010.03.19 2010.03.182010.03.17 2010.03.16
中国稀土为何卖不出个好价钱幼儿园已沦为社会分层器曾庆香请走好保障房土地在哪里?我来消费,你来服务
2010.03.022010.03.012010.02.262010.02.252010.02.24
谁来保卫中国消费者何以煽动反韩情绪为荣? 为何救助后的遗忘那么快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奇怪并存二代农民工不吃苦是好还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