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国际建筑学界有句名言:“城市建筑是长官、开发商、建筑师和市民合谋的产物。” 毫无疑问,这种“合谋”其实是一种多方利益的博弈与制衡;在这场“合谋”当中,市民作为城市生活的主角,拥有不可或缺且举足轻重的地位。
  宽容和自由是城市精神的基石,也是市民社会的根本保障。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一个健康理性的城市化时代才会渐行渐近,并最终导向国家的现代化。
深圳:30年走完200年路 名义与现实差距巨大
  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在深圳作为一个特区城市的短暂历史上,城市化伴随着她的成长。无数次城市化运动、改造城中村之后,深圳用30年走完了原本该用200年的城市化历程,深圳的城市化是政策的产物,但只是完成了户口本、身份证的城市化,许多城中村没有割断传统的经济血脉。
重庆:开启规模最大城市化运动 提供未来参照
  到2020年,重庆将形成在主城区聚集1000万城镇居民、非农户籍人口比重升至60%、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这意味重庆将完成一次更加彻底的城市化,取消城乡差异,终结城乡二元结构,为中国城市化提供一个新的蓝本。重庆向何处去,这是3000万重庆人下一个10年的命题,也是未来中国的参照。
香港:找准定位给予城市多元生活空间 坚定的中国LOGO
  香港是一座万花筒般的城市,在中环可以欣赏世界最为现代的高层建筑,而在新界却可以发现仍然沉浸于准地方乡土气息的围村;就在沙田新城林立高层公寓的间隙地带,郁郁葱葱的榕树林间居然完整地保存三百多年前的民居。香港坚持“国际自由贸易港城”定位,以国际金融贸易为主打名片,将硬件建设与服务质量提升相结合,全方位向国际一流水准看齐的同时,保存保护香港特色文化记忆与遗产,先后“地方化”后有“国际化”,中西合璧和谐共存。
上海:与国际金融都市无限接近 在“新”与“旧”中迷失
   东方夜巴黎、中国纽约,十里洋场,外滩黄埔……有人说,上海是最不像中国城市的城市,老式的欧洲风格建筑和充满后现代气息的楼宇将她打扮得异域风格浓郁。但漫步其中,你发现更多的似曾相识。上海的国际化城市形象体现出二元性:现代高层建筑与城市原社区在尺度及风格的鲜明对比,一些“鲜明对比”导致城市形象失去和谐整体感,失去亲近的人性尊严,失去社区历史与文化的视觉记忆。
北京:千年古都瞄准“世界城市” 琼楼玉宇淹没城市记忆
   “北京的城门,外七内九皇城六”……城墙旧街、胡同四合院,每一块青砖绿瓦里都埋藏着一代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小民的细腻朴素又延绵幽远的回忆。在为拆牌楼,城门打洞哭鼻子是政治问题的年代里,这座命运多舛的城市的记忆就已然被切成碎片。以脚手架、起吊机为旗帜的造城运动中,一幢幢特立独行的摩天大楼用时代酷语诠释现代建筑美学的结晶,而京腔京韵踪影已在两千万人的脚步声中渐渐散去。不知马可波罗如有幸再次云游中国,是否还会忆起她昔日的模样。
台北:景观平庸不等于生活没有质感 城市规划教条幸存者
  比起其他亚洲国家大都会,台北市是一个景观相对平庸的城市。除了缺乏地标性建筑,林立的老旧公寓,夹杂着大量的铁窗、铁皮顶盖和各式违建,在在使得这座城市显得其貌不扬。而台北的城市美学,正是欣赏城市生活的混杂性和多样性,完全颠覆不近人情的机械化规划主义教条。而有了生机勃勃的紧凑街头和公共空间,才有可能出现波特莱尔、班雅明和李欧梵式的步行漫游者。保护古迹固然重要,但一个底气厚重的城市,即使在古老社区里也容得下几家星巴克。

广州:珠三角布满伤疤的大型群落 日日与“霾”相伴
   以前去广州叫出省城,要一整天,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如今广东省境内近18万公里的公路网,像人体内纵横交错的血管,430多万辆各种汽车像血管里的血液一样,在城市间的大小动脉里奔腾不息。公路旁曾经熟悉的稻田没有了,群山峻岭也早已经化作袅袅云烟,公路两侧只剩下了工厂、仓库、大堆空置的楼盘。当我们沿着马路前行,只知道西门子到了、三星SDI到了、容奇冰箱到了、碧桂园到了……
 “如果你爱她,就把她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你就也把她送到纽约,那里是地狱”十余年前中国的一部电影道出了置身大城市的纠结。
 随着全球城市化呈现前所未有的扩张趋势,贫民窟,收入不平等问题随之产生。
纽约:世界第一大都市 摩天大楼最多的城市
  美国第一大都市、第一大商港、全世界金融中心。它也是摩天大楼最多的城市,代表性建筑有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以及911倒下的世贸中心。
伦敦:寻找新公共活动空间 相对绿色的城市
  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地,近年伦敦城市建设最显著变化即为市民寻找新的公共活动空间。伦敦拥有大面积城市公园、绿色社区,称得上一座相对绿色的城市。
东京:亚洲城市典范 一座近乎完美的现代都市
  东京绝对是亚洲城市城建的佼佼者。日本的建筑体现了日本人的性格中规中矩。它注重品质和细节,更不是以高楼数量和高度作为衡量城市美丑的标准。这完全是一个建设在轨道上的城市,轨道成了维系东京都市圈正常运转的生命线。
芝加哥:打造最绿色的城市 从钢铁厂到绿城
  二战后,芝加哥人坚定地认识到,钢铁是“脆弱”的,难以承受芝加哥的整体依赖,经济必须继续转型! 而今当记者站在100层高的约翰·汉考克中心顶端俯瞰芝加哥城时,覆盖70%楼宇的“绿色屋顶”告诉我们,曾经工业衰败留下的废旧工场依旧存在,但她们不再是华丽外表下的脆弱躯壳。
柏林:全球建筑试验田 为寻找公共空间而努力
  1989年柏林墙倒塌,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柏林成了全球土地买卖的场所和建筑设计的试验田,因为在这里集中了太多“由最好的建筑师建造的最差建筑”。拥有340万人口的柏林仍然在为寻找公共空间而努力着。不过340万人,庆幸的是它依然是一座人口密度小的城市。
迪拜:沙漠环绕的地产之城 奢华与贫穷两端摇摆
  这座十几年前才在沙漠中建造起来的城市的93%的收入都来自于地产市场。除了它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的盛名之外,迪拜的惊人之处还在于它的财富竟然不是来自于石油,而是创意思想。奢侈品业和旅游业重新塑造了迪拜,使这座沙漠之城被重新勾画。
墨西哥城:过快过度城市化 人满为患的首都
  人口稠密、污染和交通堵塞构成了墨城的主要特征,然而社会不公和城市化建设则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上世纪50年代当所谓的“墨西哥奇迹”带动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时候,除了造就“大学城”这样的基础设施外,也带来人口成倍增长。如今,墨西哥城正在承受着自己的过度发展带来的恶果。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