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黑龙江垦区“新一代”农民自曝年入二三十万,一时引来一片质疑,在农民收入微薄、负担沉重的情境下,它俨然是个神话。尽管这看似传奇,但事后已被证明属实。而这在中国只是孤例,没有任何典型性可言,可以说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为何这些“新一代农民”每年只需轻轻松松工作三个月,就能赚来普通农民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取得的收入?普通农民为啥不能学学垦区,一样赚大钱呢?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
农民年赚30万没吹牛,但他是“农民”吗?
刘贵夫与传统的农民概念相去甚远
一个农垦区农户与普通农民的耕作比较
“新一代农民”的帽子的确名符其实
黑龙江垦区模式为何成不了大多数?
人少地多是黑龙江垦区模式的前提
 
农民年赚30万没吹牛,但他是“农民”吗?”

农民年赚30万没吹牛,但他是“农民”吗?

 ——刘贵夫与传统的农民概念相去甚远

  黑龙江农民刘贵夫接受央视采访时,自称年收入二三十万,政府白给“好几万”引社会质疑。记者调查确认,该农民说法属实,称其身份实为农场职工,承包土地较多,因此收入较高。央视镜头下的这些“农民”,实际上并非真正的中国农民,两者概念可谓相去甚远。他们准确的身份称呼应该是“农场职工”,从他们耕种的土地数量来看,他们好像更接近于美国的农场主。

质疑因不符合公众对农民的一般性认知

  很显然,央视镜头中的这些“农民”形象,与人们传统视角以及当代视角下的农民形象相去甚远。我们知道,且不说我国广大的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就是那些号称已经不再贫困的农民,也远未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贫瘠而且耕种面积小、收入低、劳动强度大,仍然会为孩子上学、老人就医、生活成本高等等所困扰。外出打工仍然是当代中国农民无法走出的宿命。一句话,社会大众视野下的那些农民仍然属于处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算账:年收入如何轻松挣到30万元?

  一年种地收入如何达到二三十万元刘贵夫给新华社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公顷地需要钾肥3袋750元,二胺两袋400元,尿素5袋400元,化肥一项近2000元。还需要种子180斤,按每斤5元计算,需900元。此外,还要交土地承包费7000元,加上农药、人工等费用,种一公顷水稻的成本大约在1.3万元左右。按照每公顷水稻产粮1.6万斤,每斤1.5元计算,每公顷水稻获毛利2.4万元,扣除1.3万元成本,每公顷水稻大约收入1.1万元。去年,刘贵夫种了30多公顷水田,年收入超过30万元。[详细]

普通农民:人均纯收只有5919元

  国家统计局今年发布抽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人民币,同比增加766元,增长14.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0.9%,增速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还对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监测调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73元,比上年增加431元,增长15.2%。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2%。跟黑龙江垦区的“刘贵夫”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这可能就是他们被称为“新一代农民”的重要标志吧? [详细]

 一个农垦区农户与普通农民的耕作比较

 ——“新一代农民”的帽子的确名符其实

一个农垦区农户与普通农民的耕作比较
  人们之所以质疑央视的这条新闻,是因为央视在播出这条新闻的时候,给被采访者戴上了“新一代农民”的帽子,突出了这些“农民”的幸福生活——收入高,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干活不累,耕作时间短(每年只干3个月)。而传统的中国农民则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形象,而且部分地区农民需要全年劳作,收入也只有黑龙江“新一代农民”们的零头。究其原因,在于两类完全不同的农业耕作模式。
垦区机械化VS.手工劳作

  看看黑龙江农垦区种粮大户孙文斌农机具库房,你会感觉恍惚到了美国的农场。节目中介绍:“农机价值超过1300万元,而且全部都是世界名牌。其中一台车230万,国家给补贴50万,个人支出180万,这台车工作质量好效率高,收玉米一小时是45亩地。而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虽然也时有农业机械的出现,但更多的还是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手工劳作模式,而这种劳作模式效率极低,一年几千元的收入是真真正正的血汗钱。

垦区耕地面积大VS.小田地分散耕作

  刘贵夫所在的地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黑龙江垦区是全国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只有在这里一个农民家庭才有可能承包500亩甚至更多的耕地,央视报道中的孙文斌就承包了12000亩耕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靠的正是机械化的快速精准作业。而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其他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家庭所承包耕地多呈现小块、分散的特点,这种耕作方式要实现机械化耕种,存在困难。

垦区高投入低产量总收入高VS.小田地高投入高产量但收入低

  农民年赚20万元,是规模化、粗放经营聚集起的光环。因为有了500亩的规模效应,使得机械化成为可能;因为有了30多公顷的放大效应,政府农业补贴才积沙成塔蔚为壮观。年赚20万元,多乎哉?不多也。按照500亩基数折算,不过每亩收入4-500元。而在其他农村地区呢,以黑龙江依安县为例,依安县水稻今年产量达到平均500斤/亩,即使按照国家最低收购价1.28元/斤计算,每亩也有近650元的收入,但因耕地面积小,虽然亩产高,但农户收入仍然低。 [详细]

黑龙江垦区模式为何成不了大多数?

黑龙江垦区模式为何成不了大多数?

——人少地多是黑龙江垦区模式的前提

  中国的改革开放发轫于农村,农民、农村为中国的高速发展付出了巨大牺牲,农业、农民、农村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发展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固然要为少数收入高的农民的幸福生活欣喜,但更应关注所有依托于土地的农民的幸福生活,关注他们的土地增收问题和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为什么黑龙江垦区模式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就不能推广开来呢?

黑龙江农垦区“农民”在全国独一无二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的这位老农实际上是国有农场的职工;他所在的地方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而是全国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黑龙江垦区。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一个农民家庭才有可能承包500亩甚至更多的耕地,家庭年收入和“政府白给”的补贴也才有可能达到“二三十万元”和“数万元”。但像黑龙江垦区这样的地方,在全国却是寥寥无几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一年二三十万”是在一个“特别”的地方发生的“特殊”的故事,没有代表性。[详细]

人多地少与人少地多:黑龙江垦区与国情差别大

  根据黑龙江农垦总局公布的资料,黑龙江垦区耕地约4000万亩,总人口166.8万人,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其中,从业人员91.7万人,平均每个农场职工可耕种40多亩土地。这与中国的国情刚好相反,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多,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以18亿亩耕地的总量计,中国农民人均耕地还不到2.5亩(何况绝大多数农民人均耕地根本达不到2.5亩)。黑龙江农垦区模式很难在全国复制。[详细]

集约化经营是方向,但每亩500元收入有多大吸引力?

  500亩年入二三十万元,换算成每亩收入不过4-500元。即便是这个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东北农民,种地性价比之低,也令人感叹。没有500亩良田的规模效应,种地利润低、收入少,农民种粮积极性已经下降,导致很多地方农地抛荒。有数据称,我国每年撂荒耕地近3000万亩,这将成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的巨大隐患。耕地的规模集约化种植却是大方向,但在人多而地少的农村,规模化很能达到黑龙江水平,如果没有可观的收入吸引,谁能甘心留守在农村呢? [详细]



  更多>>
2011.10.10 2011.10.09 2011.10.08 2011.09.30 2011.9.29
教学评估,“钱途”所在 中小企业如何卷入高利贷 资源的优胜劣汰,由懂得退出开始 地下钱庄融资风险潜伏
2011.9.28 2011.9.27 2011.09.26 2011.09.23 2011.9.22
醉驾不能仅用酒量去衡量 是什么制造了升高的人工流产数 被遗忘的契约精神 缺陷儿增多,谁之过? 征兵难,城市征兵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