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彩民买彩票中千万元大奖的消息夺人眼球。但中奖者到底是谁,没有人知道,一切信息被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众多彩民中大奖的故事是彩票管理机构的一种宣传方式,切中的正是普通百姓的赌博心理。彩民们的活跃购彩(甚至有人不惜倾家荡产),某种程度上就是源于关于彩票的种种宣传。[详细]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
尚存问题的彩票业却销售红火的背后
媒体上的中奖故事吸引更多彩民购彩
彩民倾家荡产去买的还是公益彩票吗
赌性消费让不完善的彩票业蒙上阴影
尚存问题的彩票业却销售红火的背后

尚存问题的彩票业却销售红火的背后

 ——媒体上的中奖故事吸引更多彩民购彩

  彩票业对彩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很多人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不断的购买各种彩票。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关于彩票的种种宣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断有更多的人看到暴富的故事后投身到彩民的队伍中。然后这之后也出现了问题:出现了买彩成瘾、甚至倾家荡产的彩民。在彩票制度尚有待完善之时,这些问题值得深思。[详细]

人们觉得500万元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常州彩民擒获大乐透1027万元大奖”,“淮安彩民中得顶呱刮‘超级赢家’100万元”,“近期竞彩大奖不断,专家解析中奖背后的玄机”。在江苏省常州市街头,随手翻开当地报纸,在“玩赚竞彩”版面看到均是这样的消息。其中,彩民中大奖的消息被反复提起。类似的故事,让人们觉得好像500万元离自己并不遥远。[详细]

有关彩票的消息一般由管理中心准备

  一个下岗职工回家途中花两元钱就中了500万元的大奖,去领奖的时候表示:“彩票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还会继续买。”当地彩民所不知道的是,这些消息是江苏省彩票管理机构的一种宣传方式。江苏本地一家畅销晚报的运营主管陈闯(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有关彩票的内容一般是由彩票管理中心准备好的。[详细]

过度的宣传渲染是一种舆论上的误导

  经常看到大大小小的“彩票事件”。在这样的“刺激”下,买彩票成了不少人的生活习惯。“不少人在买彩票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甚至特意研究中奖号码的"走势图"等,这根本就是一种浪费。”小金反对当前社会对彩票的一些过度宣传,渲染中奖者“中了五百万之后的生活”等,因为那是一种舆论误导。[详细]

调查显示多数人反对彩票的过度宣传

  对于过度宣传彩票的态度,79.2%的人担心“会让青少年投机心理更甚”;70.2%的人认为会“扭曲人们的价值观,让“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淡漠”;还有59.8%的人觉得“会使人们忽略彩票的公益性质”。鉴于不少人购买彩票的投机心态,66.7%的人建议彩票宣传应适度;22.4%的人直接反对大力宣传彩票;仅4.8%的人支持大力宣传彩票。[详细]

中年男人曹生:买彩票花钱已记不清

  早上六点,瘦弱且稍显萎靡的中年男人曹生(化名)起床,洗漱之后,匆匆去上班,他的工作是在当地的烟草局当保安。每到月底,拿到保安公司发给他的工资,曹生不是回家交给妻子,而是去给几家彩票店结账。过去9年间,买彩票已经成了这个中年男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中过最大的奖是20元,至于买彩票花了多少钱,他已经记不清楚了。[详细]

几乎一天里花掉妻子一月摆摊的收入

  曹生曾经一天整整买了三本“刮刮乐”,花了1800元。而他的妻子,在街上摆的那个百货摊,月收入才2000元左右。“别人说我行,将来一定能中奖。我也这么想。”曹生靠这个憧憬支撑着。曹生的“彩瘾”是出了名的,周围的人都知道。妻子为此不知道跟他吵过多少架,做警察的大舅哥见到他就骂,但曹生就是停不下去彩票店的脚步。[详细]

从衣食无忧到过“逃亡生活”的娄五

   “我过的是逃亡的生活。”电话那头的娄五(化名)哭了。“刚开始就是玩玩,买2000元不中,就买三五千的,甚至上万。”一直衣食无忧的娄五,一开始就出手阔绰。2004年到2007年,是娄五玩得最疯狂的几年,输光了积蓄的娄五到处借钱。“我欠银行5万元,不知道现在连本带息到多少了;我还欠朋友10多万元。”[详细]

娄五父亲说了一句话:“他已经死了”

   2006年,无法忍受儿子这种变化的老母亲病逝。一无所有的娄五主动提出了离婚,家也没了。因为债主总去家里讨债,娄五越来越不敢回家,也不敢回砂场了。这个曾经让家人骄傲的儿子,如今是家人心里无法触碰的一块伤疤。2008年开始,娄五开始到外地打工。对于这个儿子,娄五的父亲说了一句话:“他已经死了。”[详细]

 彩民倾家荡产去买的还是公益彩票吗

 ——赌性消费让不完善的彩票业蒙上阴影

彩民倾家荡产去买的还是公益彩票吗
  一些社会学家和法律专家认为,彩票不同于一般商品,过度宣传有误导倾向,容易助长市民的赌博心理。而心理学家则指出,此类宣传极易误导中低收入群体和未成年人,前者出于尽快改变生活状况的愿望,后者心理不成熟,“一夜暴富”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专家呼吁彩票中心应设立彩票风险提示牌,让彩民清楚认识购彩风险。[详细]

录播的彩票开奖与普遍的彩民倍投

   央视《新闻1+1》栏目曾作过一期《别让彩票成“迷彩”》的节目,北京大学中国公益事业彩票研究所执行所长说:“我们目前采用的还是录播的方式,还没有到直播”。而同时,为了提高收益,国内彩民倍投的情况相当普遍。一单下去,可以花掉几万元。记者在江苏听到过很多彩民一天买彩用掉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故事。[详细]

“彩瘾”的心理机制让人忽略风险

   买彩票成瘾与赌瘾、吸毒上瘾有共同的生理、心理机制。涉及神精快感、认知、决策、行为和社会心理效应等多方面的内容。很多彩民往往是抱着我能赢的态度,注重收益而忽略风险,或者明知有风险却认为与己无关。而在行为上,彩票和赌博一样,由于不断产生的正负强化导致无法自我。胜了是正强化,相信好运会再来。[详细]

衍生出从众、失个性化等心理效应

   “报纸上看到的、听说到的、亲眼见证过的拿大奖事件也发挥着替代强化作用;输了是负强化,为挽回损失、寻求心理平衡而再赌。社会心理效应方面则表现为,参加的人越多,越产生从众、失个性化等社会心理效应,上升为以别人决策作为自己决策的非理性的集体无意识。”中国政法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马皑说。[详细]

引导彩民理性购彩,不能诱导购买

   12月5日,江苏省体彩中心给《法治周末》记者的回复是:买彩票的人都是成年人,而且是自愿购买。从整体上说,彩民倾家荡产这种现象只是个案。他进一步解释说,平时会对彩票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彩民理性购彩。但记者在走访的几十家彩票店里,并没有看到销售人员进行过理性购彩引导,相反,诱导购买倒是经常现象。[详细]

“信息不对称”的宣传是一种误导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一位教授指出:“至少70%的买彩者是低收入阶层。在证券市场上,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的警告‘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但是,在彩票销售上,我们却经常看到某某中奖者撞上大运的宣传,而对彩票市场上的大量‘失败’者,有的甚至造成了家庭的分裂,却很少有报道。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宣传,其实是对彩民的一种误导。”[详细]

公益性与销售上,前者应在第一位

   “如果就是为了公益,应该降低其‘赌’性,控制彩票投入。任由穷人为了赌命运,买彩票倾家荡产,彩票就完全变了味道。如果真想为公益一次性投入巨款,可以有很多途径,比如捐赠。不能为了收集公益金,而利用普通百姓的赌博心理”。“在保证彩票的公益性和保证彩票的销售收入上,我觉得应该永远把前者放在第一位。”张容说。[详细]



  更多>>
2011.12.07 2011.12.06 2011.12.05 2011.12.02 2011.12.01
是什么让电煤如此“沉重” :“听证帝”们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没有“亲戚”的未来 怎么定义“中国穷人”?
2011.11.30 2011.11.29 2011.11.28 2011.11.25 2011.11.24
电视剧广告不是洪水猛兽 谁的城市,谁的精神? 信任缺失让医患“很受伤” 中国作家为什么穷? 高校专业能“开”也要能“关”